瞭望 | 找準城市治理“放中之度”

文 | 馬劍

近期,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一汽修店主崔先生的親身經歷,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蕭山區綜合行政執法局開展檢查時發現,該店污水排放不合規。店主原本擔心被罰款,可沒過多久,蕭山區綜合行政執法局不僅未處罰款,還聯動屬地北幹街道免費爲該店改造提升了污水管道,讓他倍感暖心。

原來,執法人員發現由於周邊基礎設施佈局等客觀因素限制,汽修店的洗車污水無法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網,店主的違法行爲並非主觀故意。杭州蕭山自2024年11月開展洗車行業專項排查整治行動,在此期間蕭山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將發現的問題反饋給屬地北幹街道並推動整改。

這是一次行政執法與經營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創造就業崗位、活躍經濟的重要力量。如何通過“放而有度”的精準治理,釋放經營主體創新活力,考驗城市治理者的智慧。其中,特別需要把握好三對關係。

——把握好法治剛性與執法柔性的關係,在法治框架內實現人性化執法。執法不是爲了處罰,規範行爲纔是目的。法律的剛性和嚴肅性不容置疑,在依法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恰當的執法方式也很重要。結合個案的具體違法情節、過錯方是否存在主觀故意、產生危害後果的嚴重性等,做出有助於促進經營主體主動守法經營的處理,既能避免機械執法、“一刀切”執法,尤其有利於長效治理。

據瞭解,洗車行業內因排污問題被罰的情況較爲常見,以涉及無證排污爲例,可罰款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對店鋪經營影響較大。在此背景下,執法方式應更審慎周全,在確保守牢法律底線的同時提升治理韌性。

——把握好治理與服務的關係,寓治理於服務之中,在服務中促進治理。城市的現代化治理,需要用服務思維構建治理流程。一方面,執法部門應牢固樹立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需求爲起點,儘量以事前服務替代事後處罰。另一方面,治理需精準施策,抓住治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次、輕重、緩急,努力避免陷入“放-亂-管-死”的循環。

比如,爲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本着不影響城市環境品質和對輕微問題包容處置的原則,杭州允許商戶按規定時段,在具有合法使用權的空間內臨時堆放配送貨物;對於在全國各城市連鎖經營的品牌店、專賣店,允許參照連鎖店的全國統一招牌設置方案,按照“一店一議”原則分類精準治理,既維護當地商業氛圍,又滿足店家的個性化需求。

——把握好科技與人文的關係,做到科技爲人服務、人爲科技“導航”。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便利城市治理,目的是更好滿足人的需求、優化人的體驗。在用數字思維解題、向數字要生產力時,應始終將人的需求放在中心位置,讓數字技術“平易近人”,爲社會創造更大公共價值。

政府部門可利用大數據分析小微企業的高頻需求,以動態調整資源分配;通過開放數據接口,方便其查看區域消費趨勢、用工需求等,賦能企業決策。

優化營商環境需久久爲功。崔先生的經歷並非偶然,背後的邏輯是通過城市治理思維升級,促動公共服務精準到位,讓更多小微企業和普通百姓擁有更強烈的歸屬感和融入感。

城市現代化治理需下“繡花功夫”。如今,北京、上海、杭州等超大城市連點成片,推動城市羣興起,已經成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特點。要素聚集、人口密集,超大城市治理的複雜性,呼喚着城市治理者用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和巧心讓治理的針腳更細更密,在城市治理的活力與秩序間尋求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