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上海:項目經理人“鏈手”總調度科創資源

當全球科技競爭跑步進入“無人區”,如何才能保持戰略敏捷,防止“科技踏空”?面對這一時代命題,上海率先探索科創項目經理人“鏈手”機制,破局科創管理新範式。

項目經理人不是一個自然人,而是一個團隊、一種機制。上海通過賦予項目經理人“鏈手”總調度權責,打破傳統科技管理模式,先行聚焦腦機接口、量子計算、綠色燃料等六大未來產業,探索全鏈條、全生命週期的創新培育路徑。

一年來,這支既懂科技又通產業的“輕騎兵”,用機制變革重塑創新生態,爲顛覆性創新注入確定性。

在首批項目經理的統籌下,上海市科委佈局了一批戰略前沿科研項目,帶動數十億元市場資金投入,一批產業上的裉節被打通,一批原型機到了臨門一腳的關鍵期。

資源總調度 創新加速器

要懂科技、懂產業、會投資,能識別未來產業的大走向,還要善於做資源的“總調度”,更要爲項目方向及時糾偏、止血……

面對項目經理人這“不小的挑戰”,在前沿實驗室建設領域深耕多年的上海市科委工作人員仲東亭,第一個報了名。經過遴選,他成爲上海市科委量子計算方向的經理人團隊主要負責人。

就任後,仲東亭組織團隊馬不停蹄,在量子計算整機研製、支撐設備、軟件算法與糾錯、基礎研究及人才培育等四大方向發力:吸引海外機構的量子計算團隊“落滬”,協商增加上海市量子方向的學科人才培養規模;組織企業牽頭攻關高功率激光器,讓兩大國家實驗室攜手研究“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的新課題;還對接上海市高質量孵化器、未來產業基金等,超前發掘應用場景,孵化培育量子科技初創企業……讓上海在中性原子量子計算機路線上“迎頭趕上”。

這種科創“項目經理人”機制,正成爲上海探索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加速器。

“我們要改革科技創新管理範式,不能停留在過去髮指南、評項目的傳統管理範式上。”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說。

2024年上海市科委任命了6支項目經理人團隊,分別負責腦機接口、量子計算、綠色燃料、可控核聚變、6G、第四代半導體等6個未來產業,對這些尚未形成成熟產業的重大前沿技術領域開展全鏈條佈局、全過程管理和全生命週期培育。科創項目經理作爲“總調度”,在聯結科技和產業的道路上,快馬加鞭。

快速。在上海市科委的充分賦權下,仲東亭調動三方資源,包括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的量子情報研究團隊、上海市科委下屬機構資深項目管理隊伍和相關孵化器運營團隊,快速佈局多項科研與產業培育任務。

敏銳。在關注到國際同行突破時,量子計算經理團隊及時調高研發里程碑的參數指標——達到這一指標,項目繼續實施;達不到,則重新考量。

專業。“在科技創新鏈上,項目經理要‘從10看回0’,既要按需牽引部件開發與軟硬協同,也要凝練一批有價值的基礎性選題,進行持續佈局。”仲東亭說。

業內認爲,項目經理負責提出項目選題、制定項目里程碑、把控項目進度,擁有充分決策權,相當於科研項目的首席執行官、運營官和財務官。

做大想象空間 細甄不確定性

面向人類終極能源夢想,上海市科委可控核聚變方向項目經理人團隊,立足上海科研條件與產業基礎,聚力突破聚變能源關鍵使能技術,協同解決產業鏈裉節問題。

位於產業鏈上游的高溫超導帶材是產業突破的關鍵。2025年1月,主要負責人李言旭帶領團隊赴上海超導企業調研,直奔產業真問題:如何通過協同創新,提升高溫超導帶材的聚變強磁場應用性能?如何提升產能與性價比,更好支撐全球聚變能源裝置研製?

調研後,企業啓動“揭榜掛帥”研發項目並立下“軍令狀”:“今年一定要研製出核心部件,並且把這個項目落在上海。”

創新某種程度是“孤注一擲”,即便是業內認可的美國DARPA模式,失敗項目佔比也高達98%,但2%的成功率產生的影響足以改變遊戲規則。

當前,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越是前沿領域,技術路線尚未收斂,越是具有極大不確定性。

上海市科委創設四大機制,從全球前沿科技動態掃描,到未來產業識別甄選機制,到落地戰略諮詢機制,再到項目經理總調度機制,爲創新的“2%”成功率,注入更大的確定性。其中,項目經理人發揮關鍵鏈接作用,憑藉自身和“外腦”經驗選擇路線、調配資源、把控進度,當項目推進不力或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靈活轉向甚至及時止損。

“平時身兼數職,我既是腦機接口前沿技術的分析師,又是產業規劃師,有時還要親自上陣成爲企業的‘保育員’。”上海市科委腦機接口項目經理人團隊主要負責人王卓曜說。

駱大進說,四大機制緊扣“定期評估、比選尋優、動態糾偏”要求,針對前沿技術和未來產業的想象空間和不確定性,建立發現-甄別-培育未來產業的全流程保障。

從“有什麼做什麼”

到“需要什麼找什麼”

技術突破只是起點,更深的挑戰在於構建一個創新生態。

對於這套新的科創管理範式,綠色燃料項目經理人團隊主要成員王薇對一句話感觸頗深:以前是基於上海有什麼做什麼,現在是上海需要什麼就在全球找什麼。

將綠色燃料列爲六大未來產業之一,是上海航運中心發展提出的需求,目前佈局了可持續航空燃料和綠色甲醇兩大方向。前者由上海機場集團聯合華東師範大學技術團隊推進廢棄油脂脫羧加氫工藝,成本更低且對綠氫的依賴更小;後者引進了外籍院士團隊探索全發酵生物沼氣制甲醇路線,成本有望降至3000元每噸以下。

王薇介紹,佈局之初,項目經理人團隊循着老路去找高校和科研院所瞭解顛覆性技術路線,發現這遠遠不夠。技術、人才、資本、政策、場景“同頻共振”,創新才能真正落地。

“我們要去化工區聊,考慮符合要求的場地、設備大小,需要接洽綠電,等等。”王薇告訴記者,這些還只是產業化中試階段需要協調統籌的事項。後續團隊會定期跟蹤選定路線的進展情況,保障方方面面資源,確保快速實現產業化目標。

爲非共識項目探索申訴救濟制度,針對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定製“服務包”,探索設立未來產業人才攬蓄項目,發揮未來產業基金早期投資孵化功能……這種生態思維,正成爲上海推進基礎研究、培育未來產業、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搶佔科技制高點的底層邏輯。未來,上海市科委還將繼續健全“里程碑”“賽馬制”“剎車止血”等動態優化調整機制,完善容錯免責制度。在從業務處室培養經理人的基礎上,探索麪向全球招聘遴選項目經理人。

“通過理念創新、制度創新、路徑創新,上海加快構建形成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範式變革的科技計劃管理體系,不斷加強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駱大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