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評|工作“羣”多了,豈止是煩惱
最近,不少機關和單位對工作人員的微信工作羣等進行新一輪摸排,其目的是對工作羣進行清理規範,減少不必要的工作羣。這讓很多爲“羣”所困的人,暗自高興。
微信羣、QQ羣作爲一種社交工具的應用,確實能起到及時高效的溝通作用。於是,從誕生之日起,它們便被人們廣泛地接受和使用。隨着微信羣、QQ羣功能的不斷增強,其使用場景也越來越廣泛。煩惱,也開始隨之而來。
比如說,很多人會被同學、老鄉、同事甚至熟人莫名其妙地拉入一個羣,既抹不開面子退羣,但又不勝其擾,只能暗暗叫苦。現在,很多人的手機裡都是一堆“羣”:家庭成員羣、親戚羣、各個時期的同學羣、老鄉羣、戰友羣以及各種各樣的工作羣。不少人手機裡少則好幾個羣,多則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羣,成了名副其實的“羣”衆。
在這些羣中,最讓人困擾的是工作羣。比如,單位有大羣,大部門有羣,小部門也有羣,甚至三五個人的小組也有羣。有的是開一個會就會建一個羣,弄一個材料就要建一個羣,做一個項目又會建一個羣……建羣的初衷雖說是爲了高效傳遞信息,爲了提高工作效率,但凡事都是過猶不及,過多的羣,並不能給工作效率的提升帶來幫助,相反,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倒不可小覷。
譬如說,羣多了,要處理的即時任務也多,人往往就會跟着連軸轉。一些鄉鎮、街道工作人員曾抱怨說,每天光查看羣裡的通知或者消息,回覆羣裡的各種指令,就佔用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倘若一個人同時要應對好幾個甚至十幾個羣,那每天的工作狀態就像是登上了一臺“跑步機”,雖然看似忙忙碌碌,但實則並沒做成幾件實事。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就是手機裡的工作羣多了,人也會心浮氣躁,總感覺成了被繩子牽引着的木偶。時間久了,甚至會產生忙工作羣就是忙工作、忙工作就是在工作圈裡一陣指揮的錯覺。需要下基層去摸情況時,總依賴在羣裡要個信息或者要個材料,或者在羣裡打卡應付一下。過多依賴工作羣,做工作習慣“不見面”,一些形式主義的做派,就慢慢滋生了。
此外,作爲建立在第三方平臺上的工作羣,其安全性也存在一定風險。而隨着各平臺功能的不斷增多,各種工作模式似乎都可以勝任,但在文件傳輸過程中,商業信息、單位各種內部信息以及個人信息也面臨泄露的風險,這種隱患也不得不警惕。
還有人抱怨,工作羣中處處“打卡”、頻頻回覆“收到”,人也很容易對指尖和屏幕的一舉一動形成條件反射。有人甚至連吃飯、休息、陪伴家人的時候,都要隨時注意手機裡工作羣的提示音。時間久了,特別容易引發焦慮情緒,也會給工作狀態帶來負面影響。
所以說,對手機裡的工作羣,還是要把握好一個適度。如何把握好度?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非必要不建羣。對於一些爲完成臨時突擊任務而建立起的工作羣,組織者更應善始善終,在任務完成時及時解散隊伍,讓大家恢復正常狀態。同時,還要摒棄“多建工作羣就是認真抓工作”的認識觀念,儘量讓大家從大屏小屏中解放出來,把“指間跳動”變成更多到一線走動。
需要提醒的是,取消不必要的工作羣,並不意味着線下就可以多開會。克服對形式主義的慣性依賴,線上和線下都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爲功。
(倪方方)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