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開講】CD賣得太多也是煩惱

當網絡串流音樂風起雲涌,模擬黑膠唱片又復古來襲,CD唱片的市場越來越困難。尤其是發燒唱片,幾乎只侷限在音響發燒友當中,好一點的歌手每張專輯可能有幾萬張銷售,新歌手可能首刷一千張後就成了炮灰。根據共研產業諮詢(共研網)的統計,2022年中國的唱片銷量同比增長7.9%,數量約4.1億張,包括各種流行音樂。乍看之下好像不少,平均到總人口數實在乏善可陳。

我們的鄰居韓國,最近卻爲了實體CD銷售太多而煩惱。2023年K-Pop持體專輯CD銷售量首次突破一億張(韓國人口才五千萬),比前年增長50%,在流媒體時代這是里程碑式的成績。K-Pop的專輯銷售量激增,肇因於唱片公司的複雜銷售策略,包括爲一張專輯製作不同封面、在專輯中加入可收藏的物品,如藝人的限量版小卡或與藝人視頻通話的機會。粉絲購買唱片的主要動機是獲取專輯內的藝人相片,由於每張唱片只包含一名藝人的相片,粉絲無法得知是韓團中的哪一位成員,只能通過購買多張唱片來獲取自己喜歡的偶像相片。粉絲說,每張專輯都像一張彩票,買得越多中獎機率越高,這種策略使CD在韓國的銷售量3年內幾乎增加了3倍。

環保團體開始批評,認爲唱片公司賺得盆滿鉢滿,但卻非常浪費,很多年輕消費者甚至沒有CD播放設備,2024的韓國音樂行業白皮書指出,只有8%韓國人用實體唱片聽音樂。英國基爾大學的研究指出,每生產一張CD會產生500克的碳排放,一個頂級K-Pop團體每星期唱片的銷售量,相當於飛機繞行地球74次的碳排放量。而K-Pop公司使用的塑膠量在2022年達到800噸,比2017年增加了14倍。爲了阻止CD的大量製造和購買,韓國環境部已經開始收取罰款,但與巨大的利潤相比,這些罰款微不足道。在各方壓力下,知名韓團《防彈少年》所屬HYBE公司表示,將盡量減少塑膠浪費,鼓勵粉絲透過在線購買來聆聽並獲取相關內容。其他K-Pop公司如SM、JYP、YG等則尚未表態。

韓國靠着“粉絲經濟”來刺激唱片銷量,中國依賴音響發燒族羣來支撐唱片,都有不同的弊端。我們當然希望國內唱片公司不僅是錄製發行唱片,還要投資、參與策劃音樂會、舉辦演唱會和出售演出票等多元化發展。唱片則應從實體唱片發展到網絡音樂發行,同時也涉及網絡音樂的直播服務,以音樂爲核心的社交媒體,甚至加入新興的VR、AR技術等。但現實是,國內固然有百代唱片、華納音樂、環球音樂等大型唱片公司,卻存在更多中小型公司,他們的人力與財力都有限。也許在空談口號之前,學習一下韓國唱片行業的銷售策略,讓大家都能生存並壯大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