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便利化婚姻登記更需築牢安全防線

文 | 胡瞭然 彭奕凱

近日,雲南文山未婚的羅女士辦理退稅時發現自己“被結婚”——她的身份8年前遭人冒用在安徽馬鞍山辦理了婚姻登記。這場“被結婚”的荒誕鬧劇,提示我們在數字化治理時代,更需築牢婚姻登記的安全防線。

今年5月,新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正式施行,婚姻登記更加便利。其中,取消婚姻登記戶籍地管轄限制,不再要求提供戶口簿證件材料,全面實施結婚登記等“全國通辦”的舉措,極大滿足了人口頻繁流動背景下對婚姻登記便利性的需求,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羣衆少跑腿”。

便利化進程中,婚姻登記的安全風險和隱患仍需持續關注。婚姻登記“全國通辦”穩妥落地,最基本的是要實現婚姻登記管理信息全國聯網審查,實現身份及婚姻信息數據的“通”和婚姻登記檔案的“通”。但部分偏遠地區尚未完成一些早期的婚姻登記紙質檔案的全面電子化,可能導致跨區域信息覈驗存在盲區,也使歷史遺留的冒名登記等難以被有效發現和清除。

制度便利的每一次飛躍,都需安全機制的同步升級。杜絕“被結婚”需構建技術、制度等的系統性防線。

一方面,“人證合一”強制覈驗機制的技術防僞能力需持續迭代。在登記現場增設人臉識別、指紋比對環節,將靜態證件審覈升級爲動態生物識別。

另一方面,增設登記信息二次確認機制,給婚姻登記安全再上一把“保險鎖”。參考上海試點的經驗,登記後24小時內向本人發送短信確認,爲誤操作或冒名登記設置“緩衝期”,進一步降低冒名登記發生率。

婚姻登記的本質,是法律對家庭的鄭重承諾,需要嚴密的制度守護。將技術手段與制度思維深度融合,讓每一份相守之約都經得起時光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