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關係鐵律:真正摧毀孩子未來的,是父母的這3種黑能量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鳳凰網發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項統計:

全國目前至少有25家休學機構,用來接納那些休學、厭學的青少年。

但社會託舉的侷限,機構和教師的參差不齊,甚至費用和路程的原因,都會導致很多孩子無法及時得到幫助。

這幾年,我們看到,對上學產生抗拒的孩子越來越多,這幾乎已經成爲了一個社會性問題。

孩子“病了”,最擔憂的是父母。

很多孩子無法得到外界的“救治”,陪伴他們糾纏掙扎的,只有父母。

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具備幫孩子“藥到病除”的能力,所以就會出現“父母想幫孩子,但結果不僅幫不了,還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的現象。

我刷直播間時,經常會看到一個個焦慮迷茫的父母,不停追問:自己已經爲孩子做了很多,願意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但爲什麼孩子的狀態卻越來越差。

其實早有心理學家提出,真正拖垮孩子的,就是父母口中無條件的愛。

因爲父母越是用“無條件”三個字給自己的愛做修飾,越容易陷入這三種“黑能量”。

接下來,和大家分享三個案例:

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

第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在直播間吐槽自己的孩子,說他一堆缺點——不愛學習、成績不好,還總找藉口。

她還說,自己聽了很多家庭教育的課,都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所以雖然孩子身上有很多讓她不滿意的地方,但她對孩子還是很寬容。

可現在讓她生氣的是,自己都這麼無條件地愛孩子了,爲什麼孩子還是沒有一點變好的跡象?

諮詢師問她:

“你指的變好,具體是哪方面?”

“我也不要求他像別的孩子一樣,考多高的分數,但最起碼他要給出一個好好學習的態度吧。”

諮詢師又問她:

“那你覺得你孩子身上有哪些優點?”

那位媽媽猶豫了半天:

“鋼琴彈得還可以,其他——邏輯思維還可以,比較聽話,也算是有一些上進心……”

諮詢師打斷她:

“除了第一個優點外,你說的其他優點,都是服務於孩子的學習的。

你說不出孩子身上具體的更多優點,是因爲你沒有看到孩子完整的個體,你眼中關注的,只是他的哪些具體點是可以服務於學習,或幫助他提升成績的。”

那位媽媽聽完後,下意識反駁道:

“不是這樣的,我對他挺包容的,基本沒啥要求,只是希望他能更優秀一些而已。”

諮詢師說:

當時看完這段視頻,想起網友發的一個視頻:

嘴上都是正面的道理,行爲全是負面的指責。

心理學家張德芬曾在書中剖析自己對孩子的養育時,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承認是因爲自己的匱乏,對孩子有認知的偏差和不切實際的期望,所以讓我把內心的恐懼、糾結,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我承認自己在利用孩子讓自我感覺更好。”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可能無法精準描述出自己的感受,但一定能敏銳捕捉到父母話語背後的真實想法。

當愛有了“隱性條件”,就別怪孩子出現對抗情緒。

所以,當我們在發愁爲什麼我們做到了無條件愛着孩子,但孩子的表現卻依舊不盡人意時,不妨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1、你是真的無條件愛孩子最本真的樣子,還是用這個說法讓自己站上養育的道德高地,好對孩子發號更多的指令?

2、孩子做得不夠好,到底是因爲我們對照設定的目標來衡量他,還是孩子真的有問題?

3、我們對孩子的管教,是因爲想滿足自己做個好父母的期待(尤其是世俗價值體系中的期待標準),還是真的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幫他規劃真正適合他的成長路線?

焦慮的反面不是躺平

第二個案例:

一位媽媽在直播間求助,說自己孩子不喜歡寫作業。

問,就是不愛寫,不想寫。

她再問,女兒就直接甩過來一句:

“我覺得太累了。”

有時候女兒提出想要等第二天早起再寫作業時,她雖然有些猶豫,但還是同意了。

可到了第二天上午,女兒卻起不來,被她催後又不願意寫,最後焦急得一直在書桌前發脾氣。

她壓下火,試探着問女兒:

“要不就不寫了?”

結果女兒一聽,立馬又崩潰了,哭着說:

“我不寫了老師會罰站打手心,你幫我寫嗎?”

看她不迴應,女兒說:

“媽媽,要不你幫我再請一次假吧。”

這下她徹底炸了,沒控制住情緒,罵了女兒一通。

說完後,這位媽媽問諮詢師:

“其實之前我也帶女兒看過心理醫生,醫生診斷女兒有輕度焦慮,讓我多注意和她的溝通方式。

對女兒的學習,我現在已經沒有要求了,是啥樣就啥樣吧。

我不是那種特別雞娃的媽媽,可女兒卻一直覺得我給她的壓力很大。所以我現在也徹底放手了,不逼她了。但她怎麼還是這樣子?”

諮詢師接下來說的一句話,讓我心中一個激靈:

深以爲然!

放手的真相不是躺平,焦慮的反面也不是什麼都不管。

因爲這本身就違背正常的教育規律:

1、首先,從生存壓力角度來看,父母對孩子的學習不可能真的完全不管(除去個別特殊情況),因爲學習是與孩子未來要面對的社會競爭掛鉤的。

當我們面對現實無法規避的事,暫時因爲一些原因勉強妥協後,後面一定會把這種壓抑爆發出來,而爆發的承受者,又往往都是孩子。

2、其次,爲人父母的責任,也會驅使我們想爲孩子不停地付出和做規劃。

就像網友調侃的那句:“我想把孩子路上的坑都填滿,但孩子卻總要自己親自挖開,有些坑大一點,他還想要跳進去試一試。”

這就導致一個更嚴重的問題:

父母心態一旦走向極端,或者說在極端兩頭來回搖擺,一會兒“你必須好好學”;一會兒“爸媽對你沒要求,你開心就好”,孩子就會無所適從。

一旦孩子不清楚自己怎樣做纔是對的後,陷入矛盾的他們,就會對父母的引導和自己的成長,產生消極抵抗。

所以你看,焦慮或躺平,都不是最好的方法,真正高級的教育,都懂得“中庸之道”:

1、關注孩子當下的狀態,而不是盲目對未來焦慮;

2、手把手示範給孩子當下可以怎麼做,而不是命令或質疑孩子“你爲什麼不怎麼怎麼樣”;

3、別給教育上太緊的弦,有溫度的關心和陪伴,遠勝於一個冷漠的規則制定者和執行者。

避免和孩子的消極溝通

第三個案例:

這個案例中的求助者,也是位媽媽。

在講述自己孩子的問題時,她全程都在哽咽。

她老公因爲工作性質,常年不在家,所以孩子從小都是她自己一個人在帶。

她要上班,孩子又正值青春期,養育的壓力、生活的辛累、無人分擔的痛苦,幾乎耗盡了她所有的情緒。

諮詢師耐心等她說了大半會後,還是忍不住打斷了她:

當時聽完這些話,我感觸挺深的,記得我有次和學生們聊最希望父母對自己說什麼話時,有學生說:

“我只希望爸媽誇我時不要總那麼多但是,我希望他們誇我的原因,就是單純覺得我好。”

聽話聽音,父母瞭解孩子,孩子也瞭解父母,一句含有“消極暗示”的話,即使被父母包裝得再好,孩子也能聽出“弦外之音”。

別低估孩子的敏銳覺察力,也別高估我們刻意隱晦的表達力。

很認同心理學的一個觀點:

很少有人是因爲恐懼、痛苦變好的,大多數人想要變好,是因爲被認同、被尊重、被欣賞。

孩子亦然。

父母避開消極溝通,多一些“貼正面標籤”的積極溝通,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孩子自然會感受到你的善意。

不過在和孩子進行積極溝通的時候,有幾點還是要注意:

1、用“貼標籤”影響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一些正面的標籤,父母要經常說,別怕正面標籤說得太多,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2、父母需要提高自己的視野。

錢學森的兒子在採訪中提到,父親對他的成績很寬容,哪怕他考了4分,也不會像別的家長一樣不依不饒。

就連他讀課外書,父親也很支持,還會在他分享裡面的內容時,時不時笑着給他做補充。

你看,父母懂得越多,當然這裡的懂不絕對指知識層面,就越對孩子的要求低。

因爲這些父母,不會只盯着孩子眼前的一時對錯,他們把孩子的成長線拉得很長,所以對孩子當下的包容度會更高。

或者換句話說,他們的經歷和認知,讓他們對孩子多了很多遠見和包容。

就像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陳默教授所說的那句話:

“別總盯着孩子身上的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高度聚焦,會讓成長環境變得不自然。

提升父母自身的認知層次,纔是重中之重。”

是的,越瞭解孩子,越瞭解我們自己,就越能對一些問題放下焦慮,看清本質,並從更客觀、科學的角度,“驀然回首”,找到全新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