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開竅的父母,從不和孩子較勁……

作者:主創團·樂知

在網上流傳一句話,叫做:

父母在等兒女的感恩,而兒女卻在等父母的道歉。

近期,電影《哪吒2》火爆全網,影片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更是讓不少人爲之共鳴。

無論哪吒做出何種出格行爲,李靖夫婦自始至終都站在哪吒身後,爲其撐腰;

敖光面對逐漸成長的敖丙,從傳統的中國式家長,到最後選擇放手讓孩子獨自選擇……

而回歸現實,很多家長都偏向於最初的敖光。

事事以目標爲導向,插手孩子外出的形象、干涉孩子的社交與選擇,總是用責備、說教的口吻,試圖以情緒威嚇孩子順從。

不可否認,父母之愛子,爲之計深遠。

但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

你的咆哮、怒吼、拼命責打,或許短期有效,卻可能在孩子心底烙下難以癒合的裂痕。

而真正開竅的父母,從不和孩子較勁。

遇事衝孩子發飆,是一種霸凌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做“踢貓效應”。

意思是:對低於自己或比自己弱小的對象,發泄不滿的情緒。

作家莉絲·默裡曾在TED演講中分享自己痛苦的童年。

在她的記憶裡,從小到大但凡犯有一點錯,就會引起父母的暴怒。

考試考不好,父親會直接撕掉她的成績單;

衣服弄髒了,母親則會朝她邊打邊罵;

弄丟了零花錢,會被父母指着鼻子羞辱……

每當這時,她卻只能哭着求饒。

父母遇到孩子的事情上,往往通過怒氣來讓孩子屈服,而這種行爲何嘗不是一種隱形的“霸凌”。

可孩子不懂,TA無法理解父母爲何突然“變臉”。

但他們能從父母的行爲中,看出他們對自己的不喜,從而感到恐懼、不安,甚至做出過激行爲。

好比《少年憂鬱症》中,有一個叫小高的孩子。

他從小衣食無憂,但卻很害怕自己的媽媽。

他記不住乘法口訣表,媽媽就在教學樓前瘋了似的吼他、揍他,非要逼着他背會不可。

他寫卷子的時候睡着了,媽媽看見後二話不說,一腳踢翻他的椅子。

他經常被媽媽罵得狗血淋頭,打得鼻青臉腫,有時甚至還會被媽媽往臉上吐口水。

這讓原本學習挺好、乖巧懂事的他,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暴躁,他開始經常頭疼、失眠,甚至想自殺。

王小波曾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當父母一碰到孩子的事情,卻只能通過憤怒來表達,就是“無能”的一種表現。

自己沒有能力可以解決,又不想當着孩子的面,承認自己的無能爲力,最終也只能兩敗俱傷。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曾公開表明:

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其身體內所存在的信息傳遞、情緒管理和決策思考的體積會縮減,從而導致記憶力下降、反應力變慢,甚至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就連神經科學相關研究也表明,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的“求存模式”,且終身不可逆。

所以,父母與其用憤怒來迫使孩子順從,不如用愛影響孩子、引導孩子,去意識到父母的苦心經營,其實是爲TA自己的將來鋪路。

你以爲的關心,孩子只覺得打擾

汪曾祺曾說:兒女只屬於自己,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是愚蠢的。

曾有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中,就在揭示這一句話的重要性。

女主人公的媽媽是海歸碩士,婚後爲了孩子,她放棄了原本能得到的教授職位。

心有不甘的媽媽認爲,只有把孩子培育成才,她爲家庭的犧牲纔不算白費。

所以,女兒稍微不聽話,媽媽便會生氣怒吼:

“要是沒有生你們,我現在也是個教授。爲什麼我放着教授不做,在這裡受你的氣啊。”

媽媽生病,女兒關心說讓媽媽多休息,媽媽卻反駁道:

“你不好好讀書,我怎麼休息?”

女兒上學趕時間,媽媽拿出打車費,說道:

“這些錢都是我一點點省下來的,你好好唸書,纔是孝順的好孩子。”

如此高壓的狀態下,原本品學兼優的女兒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

最終,16歲的她,因不堪忍受媽媽斥責與吼罵,選擇跳樓自殺結束一切。

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是讓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讓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可當父母把教育簡化爲可被衡量的思想雕刻術,當親子關係退化成冰冷的KPI體系;

這些被模具塑造出來的“完美孩子”,不是不堪重負的倒下,便是忍無可忍的反抗,使關係變得矛盾、惡化。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也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次,她和朋友約了親子局。

從落座開始,朋友便溫柔地提醒孩子:

“你要把餐布鋪在自己桌子上,然後蓋住大腿,這樣能防止湯汁濺到身上。”

“筷子要往上拿一點點,不然你用着不方便。”

“拿勺子的時候,要小心一點,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發出聲音不禮貌。”

後來,男孩有些忍無可忍,就衝朋友大喊:“你很煩呢!”

而這位媽媽,卻依然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

“我怎麼煩啦?你怎麼跟媽媽說話呢……”

你說媽媽不愛孩子吧,她事事叮囑,生怕孩子因不懂而受傷;

可事事叮囑,反而讓孩子喪失了自主學習能力和決策能力,而這正是強控制慾父母帶來的典型弊端。

北京師範大學邊玉芳教授也曾說:父母通過“愛的收回、引發內疚、權威專斷”三種心理控制方式,會讓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平均降低23%,出現焦慮抑鬱症狀的風險增加41%。

可以說,父母的過度控制就是扼殺孩子創造力的慢性毒藥。

在保護和放手之間,父母需學會平衡,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經歷“可控的混亂”,便是對孩子最大的成全。

開竅的父母,從不和孩子較勁

身爲父母,不知道你是否有這些疑問:

爲什麼教育孩子這麼難?

道理講了無數遍,孩子就是聽不進去怎麼辦?

之前我也常爲孩子的教育問題所頭疼,直到一次偶然,看到古人蘇洵的育兒理念,才逐漸領悟。

作爲父親的蘇洵,從不嚴格要求孩子學習,只是每當孩子玩鬧的時候,他就故意躲進角落,拿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閱讀着。

等孩子上前探尋父親的“秘密”,又會連忙把書合上,裝作若無其事的模樣。

久而久之,兩個孩子便對書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即便父親不在身邊,也會如飢似渴地閱讀父親的藏書。

正因爲蘇洵的言傳身教,才讓蘇家三人成爲了曠古爍今的大文豪。

這也讓我理解,孩子之所以會覺得我們在“說教”,就是因爲我們從未“以身作則”。

你跟孩子講道理,他裝作聽不懂;你給他講故事,他卻聽得津津有味。

可你過一段時間,想讓他按照你說的去做,他卻絲毫不改。

會發生這種現象的真實原因就一個:孩子聽的道理,不是他自己理解的道理。

再簡單說就是,道理是父母的經驗總結,但孩子自己並沒有經歷過,所以很難真正理解。

一個是:聽一遍道理——知道了;

一個是:自己去體驗——理解了。

二者完全不一樣。

後來,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參考了一些教育專家的建議:

1、少說教,多引導,讓孩子自己去思考;

2、鼓勵孩子去嘗試,從實踐中學習;

3、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中成長。

說白了,教育的意義不在於“控制”和“灌輸”,而在於幫助孩子成爲更好的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去探索,並慢慢地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

教育只是一個工具,我們幫助孩子培養的是“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開竅的父母,不是爲了養出一個聽話的孩子,而是能讓孩子學會如何在生活中成長。

而在教育中,想要培養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孩子,注意這三點就可以了:

1、引導孩子自己思考,比直接告訴他答案更有用;

2、孩子前進最大的動力,是內驅力。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持,多創造一些機會讓他們去嘗試,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向前走的動力;

3、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中成長。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最明智的父母之愛,在於我們做父母的要善於在孩子面前,揭示他們親眼看見的、親身感受的幸福生活的真正源泉。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作爲父母的諄諄教誨,但人生的風雨,終究需要TA自己去面對。

與其與孩子爭輸贏,不如做個開竅的父母,到了應該放手的時候,讓TA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