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價爲何背離?(上)

伍戈/文 核心觀點:

1.量價皆經濟。近年來我國經濟生活中“量價背離”特徵明顯,尤其是生產端各項數量指標較強,但價格方面的數據持續偏弱。如此現象,不僅發生在傳統產業,也在新興行業;不僅在內需領域,也在出口部門。這些都並非局部的結構性原因能夠解釋的。

2.宏觀現象對應的是微觀基礎。理論上,在短期決策中企業往往考慮市場價格是否高於平均可變成本。只要價格高於該成本,即使虧損也繼續生產,因爲這樣可收回部分固定成本,減少總體虧損‌。此時,企業追求的並非“利潤最大化”,而是“虧損最小化”。

3.現實來看,面對總需求不足的挑戰,諸多企業採取“以價換量”的策略。反映到宏觀層面,這客觀上有助於實際GDP增速的短期平穩;但折射在微觀層面,這大都體現爲企業盈利指標的弱化。“以價換量”策略能否持續,取決於總需求能否實質性改善。

4.展望新年,“正視困難”之下逆週期政策加碼是大勢所趨,但其目標側重GDP的“量”還是“價”,將很大程度影響執行力度和最終效果。若側重前者,鑑於微觀“以價換量”進程可能沒完全結束,政策力度適度即可;但若側重後者,超常規加力應是亟須的。

正文:

近年來我國經濟生活中“量價背離”特徵明顯,尤其是生產端各項數量指標較強,但價格方面的數據持續偏弱。如此現象,不僅發生在傳統產業,也在新興行業;不僅在內需領域,也在出口部門。這些都並非局部的結構性原因能夠解釋的。

圖1. 量價的背離

來源:WIND,筆者測算

注:量以工業、服務業同比擬合,價以PPI、CPI同比擬合。

一、量價爲何背離?

宏觀現象對應的是微觀基礎。理論上,在短期決策中企業往往考慮市場價格是否高於平均可變成本。只要價格高於該成本,即使虧損也繼續生產,因爲這樣可以收回部分固定成本,減少總體虧損‌。此時企業追求的並非“利潤最大化”,而是“虧損最小化”。

圖2. 爲何盈利弱化還生產?

來源:曼昆《經濟學原理》,筆者繪製

現實來看,面對總需求不足的挑戰,諸多企業採取“以價換量”的策略。反映到宏觀層面,這客觀上有助於實際GDP增速的短期平穩;但折射在微觀層面,這大都體現爲企業盈利指標的弱化。“以價換量”策略能否持續,取決於總需求能否實質性改善。

圖3. 盈利弱化還生產:現實證據

業增速;成本爲A股工業企業數據、可變成本不含折舊攤銷等,經指數化處理。

二、量價背離到何時?

展望新年,“正視 困難”之下逆週期政策加碼是大勢所趨,但其目標側重GDP的“量”還是“價”,將很大程度影響執行力度和最終效果。若側重前者,鑑於微觀“以價換量”進程可能沒完全結束,政策力度適度即可;但若側重後者,超常規加力應是亟須的。

圖4. 政策側重“量”,還是“價”?

來源:WIND,筆者測算

注:側重“量”對應實現5%左右實際GDP增速,側重“價”對應GDP平減指數正增長;利率爲7天逆回購利率。

風險提示:預期非線性變化。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伍戈】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