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代表委員爲“雙碳”建言獻策:推動化石能源低碳化、新能源發展規模化
本報記者 李哲 北京報道
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圍繞“綠色低碳轉型”積極建言獻策。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中國石油方面瞭解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指出,在當前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可持續發展和綠色轉型已成爲全球共識。他建議,應着力推動化石能源低碳化,着力推動新能源發展規模化,推動煉油化工產業高端化,推動環保產業優質化。
針對綠氫產業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中原油田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張慶生強調,我國綠氫產業雖處於導入期,但產業潛力巨大。不過,受到經濟性等因素制約,其大規模商業化進程遇到瓶頸,亟待全產業鏈協力推動產業發展。他呼籲加強我國氫能全產業鏈發展的頂層設計,推動綠氫產業鏈協調發展。
低碳轉型任重道遠
2024年,全球人爲活動(包括化石燃料、土地利用等)二氧化碳排放創歷史新高,達416億噸。據國際能源署測算,爲達到2050年全球能源系統淨零排放目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減排量需要達到8%,而目前僅爲0.13%。這表明實現“雙碳”目標仍任重道遠。
全國人大代表,青島石化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韓峰表示,二氧化碳化工利用制高附加值化學品是實現碳減排的重要途徑,也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和推動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手段。他建議加快推動二氧化碳化工利用技術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與此同時,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與化工品生產國和消費國。目前,我國能源與化工行業還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
針對這些矛盾和問題,戴厚良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着力推動化石能源低碳化。統籌推進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重點加大對頁岩氣、煤巖氣等非常規資源規模有效開發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佔比,發揮對化石能源低碳轉型的支撐作用。
二是着力推動新能源發展規模化。加快推進以沙戈荒地區爲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加大油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力度,支持“綠電直供”,促進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納;加強新型儲能等技術研發,充分發揮氣電調峰作用,補強調節能力短板,推動電力系統向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進。
三是着力推動煉油化工產業高端化。按照“綠色低碳、先進高端、市場導向、總量控制”原則,加強對煉油化工產業的引導和監管;支持企業大力發展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物柴油、生物化學品等生物產業,擴大高端合成材料、專用化學品的國產化規模,提高低碳和零碳高端石化產品比率。
四是着力推動環保產業優質化。以減污降碳、擴綠增長爲目標,引導環保企業由單一環境要素末端治理轉向跨領域、多要素、系統協調的綜合治理,從傳統的污染治理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全面升級。
推進氫能協調發展
在綠色低碳能源的發展過程中,大力發展綠氫產業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意義重大,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
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50年,我國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產業鏈年產值將達到12萬億元,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佔比超過10%,成爲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然而,現階段我國綠氫產業仍處於導入期,儘管產業潛力巨大,但受到經濟性等因素制約,大規模商業化進程遇到瓶頸,亟待全產業鏈協力推動產業發展。爲此,張慶生建議,應加強我國氫能全產業鏈發展的頂層設計,推動綠氫產業鏈協調發展。
我國氫能產業已步入快速發展期。2024年11月,全國人大通過我國首部《能源法》,氫能首次被明確納入能源管理體系。
張慶生表示,氫能產業雖前景廣闊,但目前還處於初期階段,自我成長能力嚴重不足,主要表現爲氫能產業的政策引導不夠協調、制氫產業的資源支持不足、氫氣應用競爭力不足、生產區域和需求區域存在空間錯位等問題。
對此,張慶生提出一系列建議。他強調,加強我國氫能全產業鏈發展的頂層設計,堅持低碳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的發展方向。同時,在定價機制、減排機制、資源配置、電網政策等方面支持綠氫全產業鏈發展。此外,還應加強國家規劃指導,採取龍頭企業主導的方式,聯合氫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建設涵蓋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平臺,聚焦氫能關鍵核心技術,加快設備、材料、零部件等共性技術開發和中試。
在推廣應用方面,張慶生建議鼓勵“風光氫儲電”“油氣氫一張網”“油氫氣電綜合能源站”等創新發展模式。對承擔示範應用與推廣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氫能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爲氫能供需鏈建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在政策支持方面,張慶生提出增加綠氫供給端的補貼支持,參考光伏、風電行業補貼政策,對採用先進技術的低能耗綠氫項目,按實際綠氫銷售量對綠氫價格給予補貼。針對綠電綠氫一體化項目出臺電力優惠政策,爲產業自主可持續發展提供經濟環境。
在應用場景拓展方面,張慶生強調應積極培育並擴展氫能的應用場景。他提出,在新興產業中發展新的應用場景,將綠氫產業和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航空等高精產業成本容忍度高等優勢,豐富解決成本制約問題的手段。在抓牢交通等大衆化場景的同時,加快拓展冶金、石化等工業化使用場景,豐富氫能多元化消費途徑,加快探索氫能商業化的實現路徑。
在管道輸氫技術攻關和建設部署方面,張慶生建議,加大綠氫管網的建設力度,在電力外送通道缺乏和當地電力消納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提升電力系統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配置和調控能力,加速釋放我國“三北地區”風光資源。同時,完善我國綠氫管網規劃,出臺支持政策,發揮中國石化等大型央企的行業優勢,推進長距離管道建設,打通大規模長距離輸送障礙,實現低成本用氫規模化、產業化。
(編輯:董曙光 審覈:吳可仲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