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場地緣衝突見證歐洲的“分量”

向長河

阿拉斯加荒原的風呼嘯而過,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即將在此重啓大國對話。遠隔重洋之外,歐洲領導人剛剛結束一場倉促的視頻會議,試圖將歐洲的訴求塞入這場沒有歐洲席次的談判。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掀起一股新的外交浪潮——法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相繼宣佈將於9月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葡萄牙、新西蘭等國也緊隨其後表示考慮跟進。兩場地緣衝突中,歐洲正以不同方式宣示存在,卻同樣暴露了其雄心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

巴勒斯坦國的“承認潮”洶涌卻難改現實政治的水位。七國集團成員法國率先於7月24日宣佈承認計劃,英國首相斯塔默隨後跟進,以9月爲限向以色列施壓停火。加拿大總理卡尼、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相繼呼應,形成西方國家罕見的集體轉向。聯合國190多個成員國中已有140多個承認巴勒斯坦國,此輪西方重量級國家的加入,使承認比例升至76%以上。歐洲試圖以此彰顯道德領導力:當美國駐以色列大使宣稱不再“全力支持”巴勒斯坦建國時,歐洲以多邊主義姿態填補了外交真空。

然而象徵性承認遭遇了殘酷的現實鐵壁。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迴應充滿火藥味:承認巴勒斯坦國不會帶來和平,而是“把下一場戰爭帶得更近”。就在各國宣佈承認計劃期間,以軍持續推進“接管加沙城”行動,內塔尼亞胡更於8月12日宣稱短期停火協議“已成過去時”。空襲持續落在加沙與約旦河西岸,俄烏戰場上週仍有上千枚航空炸彈傾瀉。歐洲的紙面外交未能動搖戰場一寸土地。

歐洲轉向的背後交織着道義壓力與戰略算計。加沙超過18500名兒童死亡的名單被《華盛頓郵報》公示後,西方社會良知遭遇拷問。更深層的是歐洲對國際影響力流失的焦慮。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巴卡旺指出,馬克龍政府轉向旨在“與全球南方站在一起”,在“特朗普2.0”時代維繫獨立外交形象。當美國在中東“裹挾西方無原則親以色列”,歐洲試圖以巴勒斯坦問題爲支點撬動道德話語權。

但歐洲的施壓工具箱依舊空蕩。德國至今維持對以武器出口,歐盟審查以人權條款的貿易協定進展緩慢。巴勒斯坦教授加桑·哈提卜的批評一針見血:若缺乏實際施壓,承認僅是“象徵性姿態”。歐盟在俄烏衝突中對俄“能源脫鉤”的凌厲手段,對比其在巴以問題上的躊躇,暴露了其“規範性力量”的侷限。當匈牙利、捷克拒絕執行國際刑事法院對以官員逮捕令時,歐洲的團結裂痕同樣清晰可見。

俄烏棋盤上,歐洲面臨更嚴峻的“缺席”困境。8月13日柏林視頻會議的場景耐人尋味:德國總理默茨召集法、英、波、意等歐洲領袖及北約秘書長,趕在特朗普-普京阿拉斯加會晤前48小時,向美總統遞交“談判說明書”。默茨提出嚴密的邏輯鏈條:停火必須是第一步;安全保障需即時跟進;領土談判只能以當前接觸線爲起點,且“邊界不得以武力改變”。澤連斯基的訴求更爲直白:停火應成爲會晤核心議題,烏克蘭必須參與所有涉及其未來的談判。

然而歐洲精心設計的路線圖遭遇了特朗普的“非常規外交”。他公開質疑澤連斯基的參與必要性——“他已經參加了很多會議……什麼也沒發生”,更暗示可能接受“土地交換”。更令歐洲不安的是,特朗普核心圈已無博爾頓等對俄強硬派,普京面對的是一個歐洲人眼裡更易被操控的談判對象。

兩場衝突照出歐洲共同的戰略困境——跨大西洋關係中的平衡木藝術。在巴以問題上,歐洲以“承認潮”與美國拉開距離,卻不敢觸動美以同盟根基。美國國會研究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10月後美國對以軍援超過50億美元,歐洲的譴責聲浪始終未能撼動這一支柱。俄烏博弈中,歐洲一面強調“安全保障必須由烏克蘭軍隊執行”,暗示持續軍援決心;一面又擔憂特朗普在阿拉斯加做出釜底抽薪的交易。這種矛盾在歐盟對俄“暴利”資金的處置中可見一斑——2025年上半年從俄央行資產中榨取16億歐元支援烏克蘭,既是施壓也是自保。

歐洲的“分量”終究在實力短板與戰略依附中消散。當默茨強調阿拉斯加會議必須維護“歐洲和烏克蘭的基本安全利益”時,其底氣建立在美國的善意之上。而在中東,歐盟“經濟、金融領域無力採取凌厲手段”的坦白,道盡作爲“跛腳巨人”的無奈。之前,德國總理默茨稱以色列襲擊伊朗是“替西方幹髒活”的失言,更暴露歐洲道德話語與利益捆綁間的分裂。

阿拉斯加的寒風將見證歐洲外交的尷尬處境——既無法在談判桌上爭取席位,也難以在地面衝突中改變戰局。而在耶路撒冷,內塔尼亞胡對歐洲的“承認潮”報以冷漠。兩場衝突中,歐洲展示的雄心令人側目,但其實際影響力仍困守於大西洋主義的陰影中。當特朗普與普京握手時,當內塔尼亞胡的坦克繼續推進時,歐洲的“分量”仍在等待真正的歷史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