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合作「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 在北京故宮回顧文物遷臺記憶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出,內容包括文物西遷東歸,以至遷臺北返的過程,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就文物遷臺研究部分合作策劃。圖/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

兩岸故宮今年陸續舉辦活動,慶祝建院百年,其中,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灣的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於今起在北京故宮神武門城樓對外開放,爲少有的兩岸合作共慶故宮建院百年案例。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說,唯有忠實記錄,才能讓珍貴的歷史被留存、讓未來有根可循。

本報昨報導,兩岸合作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舉辦開幕式,將於今起對外開放。做爲聯合主辦單位的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今發訊表示,這是兩岸首度共同合作,完整梳理故宮文物歷經戰火、遷徙萬里的艱辛歷程。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新聞稿稱,抗日戰爭後,故宮展開長達二十年的文物大遷徙期間包括南運上海、籌設分院;西遷東歸,以至遷臺北返,本次展覽,基金會透過對遷臺歷史的研究與紀錄,策劃「文物遷臺」展覽區塊。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表示,在籌備此次展覽的過程中,特別訪問了親歷故宮文物遷臺的前輩與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們,包括索予明老先生(已故的故宮國寶押運人),和莊靈先生(隨父親護文物來臺)、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北京故宮前院長鄭欣淼等。石靜文強調,唯有忠實記錄,才能讓珍貴的歷史被留存、讓未來有根可循。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共分爲「南遷北歸 國寶永存」、「古物重光文脈賡續」、「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三個單元,包括西周追簋、漢代青玉谷紋璧、北宋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託、明宣德款青花纏枝蓮紋執壺、清乾隆銅鍍金象馱寶塔變花轉花鐘等,共展出銅器、玉器、瓷器、鐘錶、書畫等珍貴文物60餘件(套)、檔案文獻100餘件(套)。今起對外開放後,將一連展至今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陸媒人民網今天也報導,「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昨天的開幕式,有主辦單位代表大陸文旅部黨組成員、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徐立京出席,以及來自臺灣的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等近百人出席爲展覽揭幕。

王旭東說,要做好故宮文物南遷的史料整理研究,不斷深入挖掘文物南遷的歷史與精神價值,深刻把握其在建構歷史記憶、形塑文化認同方面所具備的突出作用。

據報導,該展覽已入選大陸中宣部等公佈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主題陳列展覽推介名單」。開幕式後還召開座談會,北京故宮前院長鄭欣淼、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馮明珠先後以「故宮文物南遷—故宮博物院的『抗戰記憶』」、「北溝故宮的過去與未來」爲主題作主旨報告,介紹臺中霧峰北溝文物庫房遺址的歷史意義與保護措施等,現場嘉賓也就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記憶、文物藏品、沿線遺產等議題進行研討交流。

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臺灣民間基金會-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辦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於2025年10月1日起對外開放,地點在北京故宮院內的神武門城樓。記者陳政錄/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