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回調4年的醫藥板塊是否迎來機會?景順長城喬海英:2025年是信心修復年

財聯社1月20日訊(記者 閆軍)醫藥板塊在連續多年回調後,板塊的投資價值如何?何時能開啓向好行情?相信這是當下投資者十分關注的話題。

從ETF資金流向來看,投資者對醫藥板塊仍有“感情”。以場內醫藥、醫療等相關主題ETF來看,2024年全年,該主題的ETF資金淨流入超過154億元。即便是今年,A股震盪回調,截至1月15日,相關醫藥ETF平均收益率爲-4.57%,仍獲得6.66億元的資金買入。

隨着行業基本面的逐步企穩,醫藥板塊何時能夠迎來行業beta的機會?後市投資機會有哪些?看好哪些細分領域?圍繞着上述問題,日前,財聯社記者專訪了景順長城股票投資部基金經理喬海英。

從整體預判、買賣邏輯到結構性機會挖掘,喬海英的觀點如下:

2025是醫藥信心修復的一年

對於未來醫藥板塊的整體判斷,喬海英是樂觀的。

她認爲,醫藥板塊經歷了四年多的調整,估值已經處於低位。2025年將是行業預期修復年。原因有三:

一是對商業健康險和支付端改革的探討有助於修復對行業的悲觀情緒;

二是2025年也會是很多研發型公司在多年的創新投入後,或將逐漸迎來收穫期,隨着國內創新品種的出海合作不斷催化,持續四年對醫藥創新的估值下殺有望扭轉,創新能力的提升有望贏得市場正視;

三是過去兩年本該呈現經營韌性的醫藥板塊適逢行業整頓影響了業績釋放,但醫療需求持續增長,競爭壁壘高的優質公司經營業績也會迎來修復甚至加速。

“我們看好2025年醫藥的表現:伴隨整體的業績修復和信心修復,認爲醫藥板塊或有風險偏好的提升。”喬海英用“初沸如泉涌”來形容2025年的醫藥市場,剛開始僅是一些點狀小氣泡,隨着行業更多公司出海、創新藥品種不斷涌現,氣泡慢慢沸騰起來,變成泉涌。

也正是源於樂觀,在當下醫藥板塊的低迷階段,景順長城佈局了景順長城醫療產業股票發起式基金,喬海英是擬任基金經理,也是將是其管理的第二隻醫藥基金。

基金採用發起式,就意味着佈局種子產品。喬海英表示,發起式基金,也體現了基金管理人與投資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決心。“這隻新基金定位更偏成長,配置上傾向於優質成長和具備高壁壘的標的。整體上堅持順應產業趨勢尋找優質個股、適當分散風險的風格。”

追求長期可持續的超額收益

醫藥板塊的投資向來不容易,醫藥行業有近500家上市公司,佔A股總市值的8%左右,細分領域多,影響因素複雜。在貝塔不具優勢的情況下,如何挖掘超額收益?考驗着基金經理的能力。

經過醫藥行業牛熊洗禮的喬海英有自己的見解,她認爲,自己深刻投資中的“取捨”,即什麼錢可以賺,什麼錢不能賺,她希望通過自下而上精選個股,獲取長期可持續的超額收益。

喬海英表示自己,不做賽道輪動、不押注賽道、不掙短期交易的錢,追求的則是更高的風險收益比,自下而上的個股阿爾法挖掘。

“可持續的超額收益從何而來?這基於產業趨勢判斷,自上而下做機會和風險判斷;基於競爭壁壘和安全邊際,自下而上做個股深度研究。”喬海英表示,個股選擇上,觀察三個維度:即成長性確定性和估值匹配度,買賣的決策就是給予這三個維度綜合的動態性價比調整策略。

迴歸到具體操作中,喬海英會將組合進行縱向切割,整體呈現賽道均衡,管理風險。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優質個股挖掘上。如果能夠在每個細分領域中都做出α,那整個組合的α確定性更高,而因爲少承擔了賽道下注的風險,組合整體的性價比會更高。

看好創新藥械、出海鏈條,仿製藥或面臨出清

伴隨整體的業績修復和信心修復,喬海英認爲醫藥板塊或有風險偏好的提升,判斷仍以結構性的投資機會爲主,整體風格會更偏向成長,優選增量,次選存量。

所謂優選增量,次選存量,是針對醫療開支或醫藥企業收入的來源。存量市場資金更多來自醫保支付,國內醫保資金增速逐漸放緩;增量則來自醫藥出海、醫療自費兩大方向,這也是喬海英重點挖掘的機遇。

在細分領域,喬海英尤爲看好創新藥械和出海鏈條。

“現在對創新藥的投資博弈的人多,結果是波動也很大。我也認同創新藥的產業趨勢是在的,這是過去幾年持續研發投入的結果,也是對國內創新人才的嘉獎。”喬海英表示,在創新藥領域,她儘量避免博弈,但對企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沒有排斥,需要的是平衡勝率和賠率。

在創新類醫藥企業的投資上,她會更傾向於把創新藥標的劃分爲兩類:一類是臨近商業化階段,比如說在國內已經做到三期臨牀研究的標的,或者已經獲批並在準備商業化階段的標的;另一類是初創企業,這類企業的特點是在管線佈局上可能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快”的特點,但是可能臨牀研究進展尚處於早期。

此外,細分醫藥板塊來看 ,對於創新藥、中藥、仿製藥的看法上,喬海英認爲,在政策友好程度上,創新藥、中藥領域的壓力會小一些,仿製藥的格局上會有進一步的出清和優化,這個在估值層面也有一定的體現。談及中藥領域,她表示,雖然中藥行業政策友好度是比較高的,但競爭或將會使市場份額進一步向頭部公司集中,無論是院內的中藥創新藥還是院外的中藥品牌消費品。

(財聯社記者 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