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賢明:川習會結論「下次再談」 中美角力未歇、臺灣宜審慎觀望
美國總統川普(左)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日前在韓國釜山會面。 (路透)
美中領導人川普與習近平日前舉行「川習會」,市場聚焦全球貿易與供應鏈變局。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指出,這次會談「比較像是已經寫好結論的高峰會」,雙方重大分歧並未縮小,主要共識僅在美方以降低部分關稅,換取中國大陸繼續購買美國農產品,本質上是「下次再談」的結果,實質進展有限。
連賢明分析,美國總統川普展開第二任期後,中國大陸在經驗與應對上,比第一次貿易戰更具準備,不再措手不及。北京在產業管制、科技戰、農產品採購與稀土管制等領域,皆已建立反制機制;同時透過推動供應鏈與貿易市場分散,降低對美依賴,「美國每出一招,中國就有一個對應」,雙方角力進入更成熟的拉鋸階段。
至於對臺灣的影響,連賢明指出,川普對大國關係會相對謹慎、對小國議題則不會主動投入太多力氣,因此臺灣的變數仍需觀察。他認爲,美方正思考如何讓更多半導體產能留在美國,但受限於勞力短缺與法規約束,即使課徵高額關稅,也可能轉嫁成本給消費者,未必能有效吸引企業赴美投資。「現在問題不是錢,而是人」,他強調,目前美國相關政策仍在試探階段,短期內難以看出具體方向。
至於對臺灣的影響,連賢明指出,川普對「大國」較謹慎、對「小國」較不關注,在美中博弈中,臺灣恐怕要等兩邊談出一個段落後纔會更清楚,看來美方仍在思考如何讓更多半導體產能留在美國,但川普政府面臨勞力缺口與法規限制,即使祭出高關稅,有可能就是面臨價格轉嫁消費者,對美國廠商也不一定有利,也未必能有效吸引投資,「現在碰到的不一定是錢的問題,還有人的問題」,顯見美方政策尚在試探階段,短期內難有明確定論。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簡錦漢表示,川習會後,美中雙方氣氛明顯緩和,川普自稱成果豐碩,並預告明年4月將再赴中國大陸磋商,顯示未來可能進一步談及高科技與供應鏈議題,是好的訊號,雙方後續若持續對話,有助降低全球經貿不確定性,對供應鏈穩定屬正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