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言不由衷的賴總統,團結十講說給誰聽?

賴清德總統22日在新北發表「團結國家十講」首講。 記者葉信菉/攝影

中選會剛敲定大罷免投票日爲七月廿六日,總統府次日即宣佈,賴清德將應民間團體之邀展開「團結國家十講」系列演說,從國防、民主、經濟等角度闡述團結之重要。在野黨對此反應激烈,認爲總統利用國家名器進行大罷免宣傳,不啻是官逼民反。

「團結」的主題由賴清德開講,令人備感諷刺。首先,臺灣今天的情勢比過去都要分裂,主因就是賴清德身爲四成民意的少數總統獨斷獨行,才引發國內嚴重的撕裂,他自己就是破壞團結的禍因。其次,賴總統去年一上任即聽信柯建銘的讒言力推大罷免,粗暴踐踏選舉民意;若連民意都敢隨便推翻,人民會相信他能「團結」國家嗎?第三,賴政府把針對不適格立委的罷免搞成拖垮國會的大罷免,如此將藍白當成仇敵,在野黨會相信他有團結的誠意嗎?

賴總統明知談團結收不到太多效果,他爲何要一講就是十回?其中可能原因有幾:其一,他或許還未能領會呼喚團結的要訣,不知如何化解歧見、如何誠懇表達善意,以爲不斷開講就能達到目的。其二,賴清德真正在乎的,其實不是爭取反對者的認同或歸心,只是利用這套說詞爲手段,反覆向民衆凸顯反對黨之「其心必異」。其三,賴清德深知如何分化臺灣選民,嘴裡高喊着團結,手中揮舞着大刀,正是催化大罷免的起手式。

此時此地,多少國會法案遭到擱置,大罷免的對峙氛圍惡濁,府方日前向在野黨邀約的「國安簡報」剛剛破局。賴總統選在此際拋出「團結十講」,外界覺得太過突兀;但從府院黨的戰略來看,卻是一氣呵成。國家元首呼喚團結,通常是國家遭遇外來壓力或侵侮,需要全體人民一致對外;或者社會內部因特殊事件意見歧異,必須設法凝聚共識。當下臺灣的情況卻不屬於這兩者,我們的核心問題是:一個四成民意的總統,想要擁有十成的權力。他的權力慾望,難道不需要問過另六成選民的意見?

但在賴總統及民進黨眼裡,那六成選民的意見,卻一點都不重要。根據他們的謀劃,民進黨只要搶搭「大罷免」的列車,不需要等到下一次選舉,賴清德就能提前把那六成選民的意見全部「作廢」。亦即,只要民進黨在立法院扳回五到十席,就能一次性地把在野黨全部解決,變成只能吠火車的狗;而賴政府就是那列呼嘯橫行的火車。問題是,這種巧取豪奪的手段,不正是在破壞臺灣的民主嗎?

賴總統的「團結十講」首場日昨在新北扶輪社開講,他引《舊金山和約》第二條第二款,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臺灣一天」,也從未擁有臺灣。他想借此強調,臺灣是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中共確實從未統治過臺灣,但賴清德忽略的史實是,「中華民國曾統治大陸三十八年」,這不僅是兩岸歷史的糾纏,也造成不同省籍人民跨海來臺及融匯,更是今日臺灣繁榮民主之所來自。賴清德想用《舊金山和約》將兩岸一刀切,恐怕太過天真;他想用「臺灣」的概念偷偷置換「中華民國」,其實行不通。

欲尋求國家團結,其要旨在「存異求同」或「化異求同」。然而,賴清德卻是「求異」的大師,他擅長凸顯自己和民進黨的「與衆不同」,而無意苟同其他民衆的想法。他藉《舊金山和約》談國家主權,目的在劍指國民黨及國內主張兩岸和平交流的人民,將他們打成中共同路人或在地協作者。從任何角度看,這都不是爲了團結,而是爲了製造仇恨及不滿。言不由衷的賴清德,究竟要團結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