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識讀中國,教育部和陸委會示範違憲逾法

教育部長鄭英耀要求暑假前編完包含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的教材。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宣佈完成十三篇「識讀中國」教材,預計九月開學上路,之後還會陸續增加。陸委會副主委樑文傑表示,陸委會有提醒教育部,「中國大陸人民也是中華民國國民」的說法「已經失效」。其實教育部哪需要提醒,教育部長鄭英耀四月就說過,「臺灣跟中國一邊一國,無庸置疑」。鄭英耀和樑文傑的說法,其實都在提醒全國師生:「識讀中國」教材恐怕是違憲逾法的負面示範。

教育部推動「識讀中國」教材,出自賴清德總統的指示。賴總統三月間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提出「賴十七條」,其中要求教育部會同陸委會、經濟部等相關部會,全面深化青年學子對中國大陸的識讀教育。因此,「識讀中國」教育,既是「賴十七條」的落實,也是賴清德「洗滌人心」政治工程的關鍵環節。賴清德或許相信,人心經過長期「洗滌」,社會就不再有「雜質」。

「識讀中國」教材內容,包含識讀中國大陸、國家認同等核心主題。諷刺的是,只要中華民國憲法未改,鄭英耀有關「一邊一國」的主張,就是明確的違憲言論,他其實已無資格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長。「識讀中國」教育要凸顯兩岸差異,認識中共威脅,鞏固國家認同;而鄭英耀的主張不免讓人懷疑,在不斷去中國化後,教育部還想進一步塑造怎樣的「國家認同」?

陸委會似乎擔心教育部內仍有「雜質」未除,因此樑文杰特別提醒:過去很多部會解釋說「中國大陸人民也是中華民國國民」,被很多法院採用;但行政院已發函各部會,說明該解釋已經失效。也就是說,只有「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人,纔是中華民國國民。陸委會要求教育部,在編寫「識讀中國」教材時應注意到這項法律解釋的變化。

賴清德去年在就職演說中,就把中華民國憲法扭曲成新兩國論,並據以界定國籍與國民,論證「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賴十七條」更要求,清查軍公教申請大陸涉及身分認定的各種證件,以及陸配是否放棄大陸戶籍。賴清德要清理國民「雜質」,陸委會劍及履及擴大清查,教育部也不落人後,從教育紮根。

但《憲法》增修條文明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爲特別之規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立法理由則明示:「大陸地區人民亦爲中華民國人民」。過去法務部多次函釋均採此立場,蔡政府則在二○二三年發函廢止舊解釋。但行政院新函釋,只能說明行政部門法律見解的改變,並不具法律效力。何況,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均未修改,民進黨政府的新函釋有違憲逾法之虞。

國家安全,人人有責。但賴清德要「打掉雜質」,在校園製造綠色恐怖,令人不寒而慄。國家認同確應加強,但賴清德以新兩國論混淆國家認同,裁剪中華民國曆史,選擇性的國家記憶,更讓國家認同支離破碎。基於國家安全與臺灣社會承載能量考量,兩岸人民權利義務確應適度區別,這也是憲法增修條文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要旨。換言之,區別兩岸人民身分及權利義務,應依據法律規定,賴政府卻以行政濫權清查軍公教和陸配、否定陸配參政資格。

教育部故示寬容說,「識讀中國」教材是補充教材,教師不使用不會被懲罰。問題是,考試會考,仍等於強迫師生均需接受思想「洗滌」。不過,基於對教育負責,師生和家長也應該知道,「識讀中國」教材正是違憲逾法的負面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