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國民黨主席之爭,勿再陷減法困境

在朱立倫堅決交棒,臺中市長盧秀燕堅不參選的情況下,藍營內部對於下一位黨主席是誰不免焦慮。記者邱德祥/攝影

朱立倫黨主席任內,國民黨在去年總統大選敗北,面對大罷免流於消極,更使許多黨工因假造連署書而身陷囹圄,都飽受黨內批評。但他帶領藍營在二○二二年九合一選戰獲空前大勝,二○二四立委選舉使國民黨重回國會第一大黨,並促成「藍白合作」有效在國會監督執政黨,包括大罷免最後以「卅一比零」大勝,可謂有過亦有功。現在面對明年九合一及二○二八大選,國民黨如何團結因應,亦有不得不改革的壓力。朱立倫建議交棒給盧秀燕,無論是基於急流勇退的個人選擇,或是爲國民黨世代交替及「黨務與選戰合一」考量,自有其道理。

盧秀燕以「媽媽留在家」宣佈不參選黨主席,不免讓黨內「拱盧者」失望。但盧秀燕距離市長卸任還有一年多,此時接任黨主席,勢必提前成爲民進黨砲火攻擊焦點。市政最後一哩路,若有任何差池,她恐陷於兩面夾擊。何況,黨務工作繁重,還要肩負地方選舉提名,極易成爲衆矢之的,在在可能爲其大選之路投下變數。盧秀燕拒接黨主席,固在情理之中,但也有人認爲以蔡英文當年在民進黨危急時,出面承擔爲例,認爲盧秀燕應在此時接下重擔。

朱、盧退出主席選戰,藍營主席之爭立刻出現多人角逐局面。截至目前爲止,已有張亞中、卓伯源、鄭麗文、張雅屏、孫健萍、羅智強及謝典林等七人表態參選。從外界的角度看,國民黨自首次失去政權之後,歷經起伏挫折,現在雖已「卅一比零」之勝,但挑戰仍多,現仍有許多人願意投入主席選戰,未必是件壞事,但主席之位誰屬,仍是國民黨下一步發展的大變數,不可不慎。

因此我們要特別提醒,國民黨在失去政權多年之後,能無私居間穿梭協調的身影已逐漸消失。同時,黨內要角之間的私下溝通也顯得薄弱,朱立倫的「交棒」與盧秀燕的「不接」,都是透過公開談話進行,而不是經過更成熟的運作與協調。這點,無法競選黨主席、卻具國會議長重量的韓國瑜似可扮演更多填補角色,協助盧、朱等人更精確地傳達訊息,避免落差。

此外,過去國民黨主席之爭,最大問題是競爭者在選後心懷芥蒂,甚至彼此成了政敵。亦即,黨內無法透過選舉凝聚共識,反而成了「一派人馬上臺、一派人馬下臺」的互斥現象,彼此缺乏基本信任,選後黨內能量往往變成「減法」而非「加法」。這類例子屢見不鮮,當年的「馬王之爭」,即讓國民黨付出慘痛代價。再如二○二○、二○二四兩次大選,國民黨都是挾地方選舉大勝餘威挑戰總統大位,卻都因黨內紛爭而吞下敗選苦果。可見,儘管賴政府此刻支持度墜谷,國民黨若積習不改,仍可能遭到逆轉。

下屆國民黨主席首要任務是:呼喚民衆對國民黨的信任,大開大闔,重建國民黨的形象;二是明年地方選舉提名及輔選,須確保席次極大化;三是總統、立委選舉的勝選。這些,光靠黨主席一人無法成事,須賴全黨發揮「加法」作用彼此激盪支援,纔是重返執政的最大關鍵。

臺灣目前需要一個能有效監督政府的在野黨,這個在野黨也要厚植未來執政的實力,提供選民更好的選擇。這個需要國民黨員、民代及支持者的「力量疊加」。最近的民調顯示民衆對國民黨的好感度,超越民進黨,但也只有卅六%,國民黨的未來領導者如果只是想乘着此次大罷免的結果扯順風旗,恐怕執政之夢仍是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