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大罷免可當成對賴卓體制的不信任投票

賴清德總統(左)與行政院長卓榮泰(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罷免即將投票,正反雙方人馬都加緊催票;由於天氣不佳,投票率恐受影響。比風雨更具懸念的,則是正在進行的臺美關稅談判;從日本對美方作出的重大讓步看,我方被迫退讓的底線恐遠高於此。由於賴政府對談判內容始終秘而不宣,顯示談判成果欠佳,政府似只想將時程拖過大罷免,以免影響罷免結果。爲此,選民更須積極前往投票,以免國家及產業利益受到不當出賣,最後卻投訴無門。

這場大罷免,本質上就是一個缺乏民意基礎的政府,試圖透過罷免的「巧門」,達到自我擴權的目的。正由於罷免規模之「大」,它已形同是另一次大選。選民該關注的,已不是特定立委是否會被罷掉的問題,而是六成「不挺綠」的民意,會不會被四成挺綠民意「沒收」的問題,這纔是這場大罷免最核心的「正義」爭執點。如果四成民意可以隨便淹沒六成民意,我們還能期待這個國家能落實民主、自由、公正及人權精神嗎?

正因爲大罷免的規模已經「大」到幾近遍地烽火的地步,所有選民都應無畏風雨前往投票,更不妨把它視爲對「賴卓體制」的一場「不信任投票」。只要有足夠多的選民投下「不同意罷免」票,其結果,雖然不足以罷掉賴清德或卓榮泰,卻可以阻止他們繼續怠惰濫權,並進而提醒他們把治理心思放在解決問題、服務人民及臺灣的健全永續上。唯有如此,選民纔有機會挽救自己的國家,避免它完全落入一羣能力匱乏卻私心氾濫的政客手裡。

民進黨推動大罷免後,許多民衆都說,他們更想罷免的是賴總統。問題是,根據現行法律,罷免總統須先經三分之二立委同意才能成案;以目前國會的生態,罷免總統並無可能。但以賴清德在大罷免介入之深,如果選民積極透過反罷免投票表達不滿,卻可以達到「類罷免」的效果:給賴總統一個當頭棒喝,讓他迴歸現實,謙卑面對自己的少數政權。

同樣的,我國「不信任投票」,是針對立法委員對行政院長的不滿而發;由於這項制度伴隨有總統宣佈「解散國會」的條件作爲制衡,因此在野黨也不敢任意倒閣。但從選民的角度,如果在這次大罷免積極投票「反惡罷」,即能締造另類「公民對閣揆不信任投票」之效果。如此,即可讓一年多來缺乏建樹的卓榮泰感受到人民的不滿,從而收斂其顢頇行爲,或迫使賴清德將他撤換。

反過來看,若大罷免以民進黨期待的「大成功」收場,臺灣政治氛圍不僅將愈發陷入「抗中保臺」的緊縮格局,賴政府的濫權也將加速擴散至各領域;至於行政失當或公權力違法,則勢必更加猖狂而難以遏制。最現實的例子是,臺美關稅談判究竟犧牲多少產業的利益,究竟出賣多少國家資源供美方榨取,一旦在野不過半,將不再有人代表人民發出監督的聲音。再如,要求普發現金一萬元的特別條例,卓榮泰勢必以「債留子孫」爲由,隨手將它沒收。至於這些錢填了臺電的虧損,到底有什麼用處,之後又將有誰關注?

臺灣的民主政治,在時代的潮流中走走停停,有時在驚濤駭浪中勇闖出新局,有時則在安逸麻痹中退卻迷航。而這場大罷免,正是大倒退的表徵:政府口中高呼「抗中」,手裡猛打的卻是自己人;嘴巴高呼「團結」,所做所爲卻是在內部「撕裂」。無論如何,如今能阻止賴政府繼續剝削臺灣民主的,就只能靠選民。只要有夠多人投下不同意票,就能形成對賴、卓、柯的不信任投票,阻止臺灣民主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