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治療密度冠全球 臺大院長吳明賢憂浪費
長庚醫院是全臺首家引進質子治療設備的醫院,每年維護費用高達上億。(郭吉銓攝)
衛福部覈准粒子設備設置現況
臺大醫院今年2月啓用質子治療中心,預計4月營運,臺中榮總、彰化基督教醫院也將陸續啓用,臺灣約15家醫院投入粒子治療,成爲全球密度最高的國家。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直言,國內粒子治療已過度氾濫,1臺設備每年維護費用就要1億元,如今每家醫院都投入,就是浪費醫療資源。
至去年底,衛福部共覈准15家醫院設置粒子治療設備,包括質子治療和重粒子治療,兩者都具有「布拉格峰」物理特性,當射束進入體內到一定深度時,再將能量釋放,如同深水炸彈,可減少傳統放射治療常見的副作用。
全球約121家機構開設質子治療,臺灣就佔15家,平均150多萬人就有1間質子或重粒子治療中心,堪稱全球密度最高國家。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系主任陳妙芬認爲,這對病患是福音,可以提供多重的選擇。
但對醫院來說,則有營運的壓力,除了機器昂貴,每年維護費要上億元。大林慈濟醫院剛從區域醫院升格爲準醫學中心,院長賴寧生宣佈將投入40億元設質子治療中心,精進急重症醫療。馬偕醫院預計2027年在淡水馬偕興建癌症質子治療中心,院長張文瀚說,國內癌症發生率逐年提高,若將臺東、新竹馬偕都算入,1年癌症病患數應可滿足質子中心營運。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質子中心主任李欣倫說,大約10年前,質子治療的適應症只佔所有癌症的20%,當時國際上認爲每500萬到1000萬人口需要1臺,近年很多醫學實證出爐,近8成癌症都適用質子治療,但國際間尚未訂出新標準。
吳明賢指出,國內質子治療已過度氾濫,若病人數不夠,根本不會賺錢。機器操作需要人力,也要花時間訓練,若沒有優秀醫療人員操作,最後就是亂做,治療品質不一,也達不到效果。
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表示,臺大的目標是追求卓越,只能不計成本進行高端醫療研究,才能提高全國醫療水準,如果不做,恐會被世界醫療遺棄。目前北中南都有粒子治療,全國醫療體系已達到平衡,各醫院實在不應「爲了做而做」。
南部醫學中心高層私下表示,國內已經有太多粒子中心,病人分散,營運成本又太貴,甚至有衛福部官員私下建議他們轉型。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已委託相關醫學會協助研議國內醫用粒子治療設備合理量上限,「醫學中心真的沒有必要都來設置。」且如今是精準癌症治療,除了硼中子、重粒子、質子等粒子治療,也須朝細胞治療邁進,才能在國際贏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