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粒子治療密度居冠 衛福部:每5年重新評估上限
臺灣約15家醫院投入粒子治療,爲全球密度最高。(郭吉銓攝)
臺灣約15家醫院投入粒子治療,包括質子與重粒子治療,爲全球密度最高。醫界及民團擔憂,粒子治療氾濫,恐浪費醫療資源、影響品質。衛福部醫事司表示,醫院取得設置許可後,須在5年內完成啓用,但院方不一定會建置,衛福部會請放射腫瘤醫學會每5年重新評估合理上限,也呼籲醫院審慎評估是否投入。
據統計,全球約121家機構開設質子治療,臺灣就佔15家,平均150多萬人就有1間質子或重粒子治療中心,堪稱全球密度最高國家。質子治療及重粒子治療,能減少傳統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對許多癌症患者來說,是新的治療方式。
醫事司司長劉越萍今日(3)表示,衛福部委託放射腫瘤醫學會協助,研議國內醫用粒子治療設備合理量上限,目前依照學會110年的研究報告執行,國內每個分區粒子治療設備,都有限定的數量,約每5年會定期重新評估,預計115年會再請學會說明執行狀況,依照不同時空背景、需求、人口等因素,評估是否重新研議設置標準。
劉越萍表示,取得危險性醫療儀器設置許可證明者,須在取得許可5年內完成啓用,如果5年內都無動工,可開罰並取消許可證。衛福部已經請各醫院重新評估,是否投入粒子治療設備,從「前端」控制粒子治療氾濫問題。
國內粒子治療設備密度高,成爲許多醫學中心的「軍備競賽」,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擔心,民衆恐成爲軍備競賽下的待宰羔羊。劉越萍指出,臺灣粒子治療密度高,但很多醫院即使取得許可,也會評估要不要蓋,例如高醫取得許可後仍未開始建置。
劉越萍說,目前訂定5年內完成啓用的規定,也是讓醫院有時間能想清楚是否投入,畢竟所需成本高達10幾億,但畢竟病人是在與時間賽跑,通常蓋得越慢、越後面,醫院越會偏向決定不蓋,衛福部也會盡可能請醫院審慎評估,來減少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