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文專欄》職場煮石頭湯 就怕六出祁山

這麼多人提案,可是通常只有一位資深研究員的案子會得到比較多的關注,其他人的案子常不了了之,爲何最終他們都得不到賞識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多年前,我在一家企業從事研究工作,扮演智庫的角色,目的呢,是爲大老闆找到一個CP值高的投資標的。

每週,大老闆都會跟我們開一次會,聽聽大家的提案,研究員們當然是使盡混身解數,想要讓自己的企畫能得到大老闆的青睞。大概經過了好幾個月,我發現了一個現象,這麼多人每週提案,可是,通常只有一位資深研究員的案子會得到比較多的關注,其他人的案子常不了了之,爲何最終他們都得不到賞識呢?

我找到一個機會,請教那位資深研究員,究竟這其中有何訣竅?

這位前輩也坦言不諱。他說,我們大老闆可謂家大業大,身價不知凡幾,經常跟我們說,我們不做則已,要做就要做全球最大的。所以啊,你們在提案時,案子都朝向高大上方向,以爲這樣纔可跟集團匹配。而我呢?同樣也有高大上的企畫,只是我都把它拆成10個階段,包括近中遠的目標。跟大老闆只提第一個階段的想法及資源。

你們以爲老闆說要做大,所以就大膽提出高預算的案子,其實你們不知道老闆跟所有人一樣,對投資都是很小心的,你們一提就是大案子、高預算,激發他的警覺心,就很難通過了。我用小案子激起他的感性,所以容易過關,慢慢再擴大案子的規模,這就叫煮石頭湯啊!

我聽完,恍然大悟。

「煮石頭湯」是一則流傳於歐美的民間故事。故事中,幾名旅行者來到村莊,因村民不願分享食物,他們便在鍋中放入石頭與水,並宣稱自己正在煮「石頭湯」。村民出於好奇圍觀,當旅行者說:「如果有點鹽會更好」時,村民便提供了鹽,接着又有人貢獻蔬菜、肉類,最終共同完成了一鍋美味的湯。

這個故事還有兩層意義,員工的角度與上司的角度。員工的角度叫做煮石頭湯,那上司的角度呢?爲何上司對於石頭湯通常會埋單而且樂此不疲呢?那是因爲「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的效應導致的。

什麼是「沉沒成本謬誤」?

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付出且無法回收的成本,比如時間、金錢、精力等。沉沒成本謬誤則是人們因爲不願意承認過去的投入已無法收回,反而會繼續在無望的計劃或行動中投入更多資源。換句話說,人們會基於已經投入的成本,而非未來的效益或現實狀況來做出決策。

這裡要說一個經典的沉沒成本謬誤的案例,告訴你,you are not alone,就算是天縱英才的諸葛孔明,都難逃沉沒成本謬誤的效應啊。

諸葛亮6次北伐中原的故事,是《三國演義》中極爲經典的一段歷史。當時的蜀漢雖然立國,但國力不如曹魏強盛,而諸葛亮始終抱持「匡復漢室」的理想,希望從北方強敵手中奪回中原。他在劉備去世後輔佐後主劉禪,並擔任丞相,開始推動北伐戰略。

祁山位於今中國甘肅一帶,是通往中原的重要關口。諸葛亮先後6次率軍出征,試圖攻破曹魏的防線,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六出祁山」。然而,儘管他運籌帷幄,每次都因糧草不足、內部變故或魏軍強勢防守而未能成功。尤其是在第6次北伐時,顯然是對整體局勢的不理智堅持。

諸葛亮曾感嘆:「五出祁山,未得寸土」,顯示他無法接受過去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最終還是深陷沉沒成本謬誤,不顧他人反對,再一次選擇北伐且失敗,消耗了蜀漢大量資源,導致國力逐漸衰弱。

在職場上,職員如何運用石頭湯策略?首先是小步驟爭取資源:提案時,先從小額預算開始,讓老闆先「嚐到甜頭」。其次是讓老闆產生投入感:如果老闆參與其中,會更願意繼續支持。最後是自己也要避免陷入沉沒成本謬誤:定期評估計劃,避免因爲過去的投入而忽略是否該調整方向了。

(作者爲Podcast「職場趣吃史」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