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專欄》石化對撞綠能 美中誰勝誰敗?
從荷蘭依賴泥炭、英國崛起於煤炭,再到美國憑藉石油主導世界,每個超級強國的崛起都與能源變革息息相關。(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繼川普上任當天宣佈終結「綠色新政」,撤銷補助電動車及大規模開採石油和天然氣之後,3月7日,美國財政部官員再度證實,川普政府已正式退出「公正能源轉型夥伴關係」(JETP),拒絕提供開發中國家所需的氣候轉型融資。此舉恐將嚴重影響南非、印尼與越南淘汰燃煤的進程。
石油公司開始改弦易轍,2月26日BP發佈了一項重磅戰略計劃—重置(Reset)BP。BP董事長Helge Lund補充道:這一新方向將自由現金流增長、回報和價值重新放在了核心地位。看來西方世界的綠色轉型議程迎來了轉向,但同時間的中國卻在綠能轉型上加速衝刺,這樣的涇渭分明,臺灣又應該怎麼做出選擇?
衆所周知,能源一直是全球政權更替的關鍵,從荷蘭依賴泥炭、英國崛起於煤炭,再到美國憑藉石油主導世界,每個超級強國的崛起都與能源變革息息相關。20世紀,美國靠着石油成爲全球霸主,但隨着氣候變遷問題加劇,世界各國紛紛推動綠能轉型。但美國總統川普提出「鑽探,寶貝!開鑽!」強調擴大石化燃料開採,甚至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對全球綠色發展帶來一波新的衝擊。隨着2025年來臨,全球能源發展會迴歸石化燃料,還是持續邁向綠能?這場能源角力,將決定未來數十年的發展方向。
眼見所及,西方世界確定開始拋棄ESG,石油公司更是率先改弦易轍,繼殼牌石油(Shell)、法國的TotalEnergies能源之後,2月26日,BP也決定拋棄綠色能源,重新擁抱石化發展。鑑於各國政府未能採取更有力的政策加速綠色轉型,這或許會演變成爲一股趨勢。這進一步表明,企業可以繼續推遲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遷。
國際能源總署(IEA)認爲,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將在本世紀末達到高峰,如果IEA的計算正確,那麼仍舊相信ESG有其必要的國家和企業正在和美國政府與部分石油公司進行一場高風險的賭注。
但這個世界,由於時間巧合和時區魔力,某個因緣巧合無聲無息地發生了。3月5日,中國總理李強在北京人大會議提交了年度報告。不過幾分鐘後,川普就在華盛頓向國會聯席會議發表了國情諮文,這樣的時空對照本就特別,但更引人注意的是,當川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拋棄綠色能源之際,中國的人大會議也公佈了應對 2025 年的計劃,除了戰勝可能的貿易大戰和通貨緊縮之外,促進科學發展是最新被提上議程的優先事項,尤其是綠色科技。
川普發話從來不留餘地,於是乎愈來愈多人一口咬定能源轉型沒有那麼急迫,但放眼所及,中國積極推動綠能和快速轉向電動車的腳步完全沒有放鬆,這活生生就是一出最新最涇渭分明的世紀對賭。大家不要忘記,作爲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耗國,隨着中國的綠色轉型積極上路,當然會對石油需求產生負面影響,而同時間,太平洋那頭的西方世界轉頭擁抱石化,必定造就石化供給的大爆發。
一來一往,用最簡單的商業世界供需法則推斷,全球大規模擁抱石化生產與中國積極推動綠色能源轉型,非常可能造就出一個供過於求的石化產能過剩現象。沒錯,地緣政治和監管環境變化確實爲 BP 等石油公司提供了一個掩護,但美國和這些石油公司決定邁向醜陋的短期市場邏輯,卻沒有辦法回答氣候變遷和石油公司的長期未來怎麼辦?如果每年的氣候變遷愈演愈烈,脫碳就真的可以這樣睜眼說瞎話當作不重要?綠能轉型可以就這樣丟到垃圾桶不理它?更不要忘記的是,川普就是一個見風轉舵說變就變的人,他一旦改弦易轍,這場賭注的下場又將怎麼收尾?
我更願意選擇相信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2月底發表的看法,綠色轉型是一條單行道,大趨勢不會改變。對於出口導向的臺灣經濟而言,開弓更是沒有回頭路,唯有減碳才能降低企業能源成本,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回頭擁抱石化肯定不是臺灣的一個選項。
(作者爲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