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6個月,史上最大光伏併購案告吹

西方情人節這天,通威宣佈與潤陽“分手”。

全球光伏多晶硅與電池片雙龍頭通威股份(600438.SH)2月14日公告,決定終止向潤陽股份的意向性增資。六個月前,通威股份曾突然宣佈這起業界矚目的併購交易:擬以自有或自籌資金向潤陽股份現金增資,同時現金收購江蘇悅達集團有限公司前期增資10億元取得的潤陽股份股權,合計取得潤陽股份不低於51%的股權,交易總計金額不超過50億元。交易完成後,潤陽股份將成爲通威股份的控股子公司。

通威對收購終止給出的解釋是,自《增資意向協議》簽署後,公司組織業務團隊以及各中介機構積極展開對潤陽股份深入的審計、評估、法律和業務盡職調查,交易各方也持續以有利於潤陽股份及相關方長期可持續發展爲目標,進行了多輪詳細、全面地溝通磋商,但截至目前仍有部分商務條款未能達成一致。

該交易的關注度之所以如此之高,除了交易金額大之外,還與光伏行業所處的大環境有關:彼時,全產業鏈已步入低谷期和調整期,這起行業史上最大併購案的橫空出世,讓業內熱議行業大整合拉開序幕。

據第三方機構數據,2020年至2022年,潤陽股份連續三年光伏電池片出貨排名全球前三,2023年其電池片出貨位列全球前五,而通威股份電池片出貨穩居全球第一。該交易被視作打響了光伏產能出清期“大魚吃小魚”的第一槍。

儘管備受國資扶持,但潤陽股份的上市路坎坷不已。2023年6月29日,潤陽股份獲得IPO批文。但由於公司未能在一年有效期內發行,批文失效,IPO之路戛然而止。IPO折戟後,高負債下的潤陽股份急需資金,“賣身”或是最好的選擇。通威則看中了潤陽的海外產能和銷售渠道,意圖藉此補齊海外市場短板,雙方一拍即合。

打一開始,不少業內人士就不看好這場“聯姻”,主因是潤陽處境堪憂。有熟悉新能源併購業務的資本圈人士曾直言,在光伏行業下行階段,買方併購行爲,首先需要較強的資金能力,不光是支付對價,還需要提供資金盤活,同時併購標的規模越大,需要的資金實力越大,而這樣的買方也越少。此時期的光伏併購“從價值認可,到估值談判,再到交易方案,以及監管要求,甚至投後管理等併購全流程全要素來看,都面臨大量的挑戰。”

交易推進並不順利。去年以來,潤陽股份多個海內外製造基地陷入停工停產,還與天合光能就專利糾紛激戰正酣。

內憂外患夾擊,大大削弱了潤陽作爲收購標的的價值。對於通威自身而言,持續的行業寒冬令其資金面承壓:預計2024年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虧損70億元至75億元;截至2024年9月,通威股份的貨幣資金爲164.65億元,絕大部分爲銀行存款;但同期面臨約224.89億元的在建工程以及450億元的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此時此刻,更無必要因吞併潤陽的資產而加重包袱。

通威股份在公告中還提及了雙方轉向多晶硅業務合作的可能性。

公告稱,潤陽股份主營業務以高效太陽能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爲主,同時涉足工業硅、多晶硅、硅片、組件及光伏電站業務,目前已通過內蒙古潤陽悅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寧夏潤陽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項目公司)形成多晶硅產能超13萬噸。通威股份作爲全球多晶硅龍頭企業,具有行業領先的技術、 管理及市場優勢。 爲促進產業資源高效利用,雙方擬探討項目公司多晶硅業務的經營合作:由通威股份提供專業技術及管理支持等方式,協助項目公司進行經營管理提升,優化項目公司多晶硅業務產業競爭力。具體合作事項尚在初步探討中,存在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