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光伏最大併購案終止:通威股份轉向與潤陽探討多晶硅合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曹恩惠 上海報道
時隔六個月,備受業內關注的通威股份(600438.SH)擬收購潤陽股份控股權的併購案,宣告終止。
2月14日晚間,通威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決定終止此前交易——根據去年8月的公告,通威股份計劃以自有或自籌資金向潤陽股份現金增資,同時現金收購江蘇悅達集團有限公司前期增資10億元取得的潤陽股份股權,合計取得潤陽股份不低於51%的股權,交易總金額預計不超過50億元。
通威股份計劃併購潤陽股份的交易事項,發生在國內光伏產業週期性調整期間,這一併購案也是A股光伏領域最大的併購案,被稱作光伏電池片環節的“大魚吃小魚”。
根據行業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的數據,通威股份、潤陽股份均爲2023年度全球前五大光伏電池片出貨廠商。然而,2024年上半年,潤陽股份電池片出貨量跌出前五。
作爲國內第一梯隊的光伏電池企業,潤陽股份自IPO失利後,經營壓力持續加大。
令人惋惜的是,潤陽股份距離上市只差臨門一腳。2023年6月29日,該公司申報創業板IPO獲得證監會同意註冊的批覆,批文有效期12個月。但一年後,潤陽股份遲遲未發新股,由此該公司首發上市落空。
按照原計劃,潤陽股份擬通過IPO募資40億元,用於年產5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年產5GW異質結電池片生產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項目。而公開數據顯示,潤陽股份已經佈局了5.5萬噸工業硅、13萬噸多晶硅、7GW拉晶、10GW切片、57GW光伏電池和13GW組件產能,並適當持有部分光伏電站。
“本次交易將有利於充分發揮公司與潤陽股份的產業鏈協同效應,進一步鞏固公司在高純晶硅、高效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等核心環節的市場佔有率。”在去年收購潤陽股份的公告中,通威股份曾對外給出理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近些年來,通威股份在光伏製造業務上的戰略已然清晰。在坐享上游硅料和中游電池片的出貨紅利後,該公司正式宣佈進軍組件領域,與隆基綠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以及阿特斯等光伏組件廠商相聚在牌桌上。但在一體化模式的引導下,隨着通威股份未來組件出貨量逐漸提升,其光伏硅料、電池片的自用量也將水漲船高,外銷量將“此消彼長”。因此,一旦入主潤陽股份,其光伏電池片產能有望形成補充。
不過,最高不超過50億元的交易估值,亦是外界關注的焦點。截至2024年9月,通威股份貨幣資金爲164.65億元,絕大部分爲銀行存款。但該公司同期還面臨着約224.89億元的在建工程以及450億元的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可見其整體也存在一定的現金流壓力。與此同時,在過去一年光伏產業鏈價格大降的背景下,通威股份的經營業績也陷入低谷:預計2024年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虧損70億元至7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終止收購潤陽股份,通威股份卻表示將與前者探討多晶硅業務經營合作。
具體合作方式爲,由通威股份提供專業技術及管理支持等方式,協助項目公司進行經營管理提升,優化項目公司多晶硅業務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