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重潤肺養陰 吃白色食材保護呼吸道

「立秋」象徵由炎熱的夏季邁向涼爽的秋天。 圖爲立秋示意圖。圖/AI生成

今天「立秋」,炎熱夏季將邁向涼爽秋天,白天炎熱、早晚轉涼,晝夜溫差逐漸拉大。中醫師周大翔說,秋天在五行學說中屬金,對應肺臟,而肺喜潤惡燥,此時節保健重點在於「潤肺養陰、防燥護肺」。

周大翔指出,此時節容易出現口乾、喉癢、皮膚幹癢、便秘等「秋燥」症狀。建議飲食應清潤、甘淡,食用白色或滋陰潤肺的食材,如白木耳、百合、蓮藕、梨子、沙蔘、銀耳、山藥等,既可生津止渴,也有助保護呼吸道系統。

立秋後,陽氣開始由表往內收斂,周大翔指出,人體的養生節奏也應由「耗散」轉爲「收斂」,順應自然的陰陽變化,應早睡早起,晚上在11點前入睡,有助於養陰潤肺、固護正氣;早晨可在日出時起牀,接受晨光刺激,有助提神醒腦與肺氣舒展。

起居方面,早晚溫差逐漸明顯,需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傷陽。選擇舒緩的運動,例如太極、八段錦、瑜伽、快走等,運動時間以清晨或傍晚爲佳,既可鍛鍊肺氣,又能調整自律神經,幫助身心安定。更應養成靜心習慣,例如每天花10分鐘進行深呼吸、靜坐、聽音樂,也可閱讀、書寫等幫助情緒出口的活動,讓心情自然舒緩。

周大翔說,立秋是由陽轉陰的關鍵節氣,氣候轉變的開始,更是身體調整與預防秋冬疾病的良機。日常可透過茶飲與穴位按摩,提升身體的調節能力,預防秋燥與免疫力下降。

太淵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足三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