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過後 陽消陰長 保健首重養肺、疏肝
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推薦簡單養生茶飲,可達基本宣肺、養肺、潤肺之效。(周大翔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週二就要迎來秋分,秋分這天晝夜一樣長,而秋分以後,日照時間逐漸縮短,氣溫逐漸降低,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之說,陽氣漸漸收斂,陰氣慢慢增長,萬物生長方向走向收藏。中醫師提醒,要留意呼吸道疾病、皮膚搔癢等,此時的養生首重「養肺潤燥、疏肝理氣」,可吃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百合、水梨等,同時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表示,秋分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開始,會產生相對應的生理病理變化,包含呼吸道疾病、皮膚及黏膜疾病、心理抑鬱疾病,免疫力降低等相關疾病。秋分常見的養生保養藥物有西洋參、黨蔘、麥門冬、五味子、烏梅等,常見養生食物則有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百合、水梨等。
周大翔推薦民衆可準備益氣潤肺茶,將西洋參3g,麥門冬6g,五味子3g,枸杞3g,陳皮1g,甘草1g放入300cc水中,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可反覆沖泡至無味。此藥方主要透過生脈飲加減來補肺潤肺,其中西洋參除補肺氣外,對於生津潤燥效果良好,加上麥門冬養胃陰及五味子斂藏耗散之氣,枸杞養肝血及陳皮理氣消積,簡單養生茶飲可以達到基本宣肺、養肺、潤肺之效。
另外,木耳蓮子湯也是適合此季節的養生食療,具有滋陰補虛、潤肺止咳、美容養顏、助安眠等效果。周大翔說,民衆可準備新鮮白木耳1~3朵,視個人口味加減量,以及百合10g,蓮子20顆、紅棗5~10顆剖開,西洋參3~5片,將食材放入電鍋,約500~1000cc水量,燉煮半小時至1小時,最後加入適量冰糖調味。
新店耕莘醫院中醫科蘇鬱婷提醒,入秋之後,天氣逐漸乾燥,尤其是有異位性皮膚炎或溼疹體質者,更容易因環境變化誘發發炎反應。此時,適量食用梨子、百合等食材,能夠改善秋季幹癢不適。
蘇鬱婷建議,民衆不妨準備桂花雪耳燉雪梨,銀耳1朵(泡發並去蒂)、雪梨1個(去芯切塊)、南北杏6g、適量冰糖、少許桂花。先將銀耳泡發後撕成小片,與雪梨及杏仁一同放入燉盅,加入約600cc清水與冰糖,隔水燉煮約1小時,出鍋前5分鐘加入桂花,稍加燜煮即可食用。另外,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熬夜與壓力,也是維護皮膚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