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從民營企業座談會歸來後談科技創新與人才

春寒料峭,位於萊州市三山島街道的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間會客室裡暖意融融。

“作爲我國民營種業的代表,我有幸參加了民營企業座談會,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我很受感動!很受鼓舞!”昨日,剛在北京參加完民營企業座談會的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仍難掩激動。他在接受煙臺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採訪時暢談科技、人才與創新:“國家政策如春風化雨,年輕一代如果能有更多人投入到田野,中國種業的未來必是更加生機勃勃!”

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王興興等年輕企業家的出現,讓今年76歲的李登海特別欣慰,他感嘆年輕人的創新能力,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李登海說,如今依靠創新取得成功的年輕民營企業家也是靠着韌性奮鬥出來的。相比於其他行業的人才輩出,他覺得種業和農業同樣需要一批年輕人。

1972年,年輕的李登海在萊州老家玉米地裡立下誓言時,或許不曾想到,自己會成爲改變中國玉米種植史的“關鍵變量”。血氣方剛的他讓當年畝產不足百公斤的“禿頭玉米”,蛻變爲畝產超1600公斤的“金棒槌”。“我有近二十年不講我的創業故事了,但是今後我要多講,講給年輕人聽,告訴他們搞科研要吃苦。”李登海給記者講起了他在海南的“候鳥人生”——每年冬季帶着團隊南下育種,住窩棚、啃蘿蔔乾、裹着麻袋睡在地裡,連續47個春節在海南玉米地裡度過。“但現在的‘苦’不一樣了。”李登海話鋒一轉,“過去選種靠經驗,現在靠科技;過去一年收一茬,現在一年收四茬。年輕人用科技把‘苦功夫’變成了‘巧功夫’。”

會議提出“不斷完善勞動、人才、知識、技術、資本、數據等生產要素的使用、管理、保護機制”“加強企業接班人培養”,李登海對此反覆研讀:“相比其他行業,農業人才斷層較爲明顯,比如種業科研週期長、回報慢,年輕人留不住的問題。”李登海計劃招收一些學生,不限學歷,只要願意投身農業、願意投身種業,他願意給年輕人創造條件。“國家的糧食安全需要年輕人,他們纔是中國種業的未來。”

在登海種業的會客室裡,牆上掛着一代代玉米試驗田的照片。這些看似普通的緊湊型雜交玉米,凝聚着這位農業科學家的心血,也寄託着一位老企業家最樸素的願望:“國家給我們好政策,無論是玉米還是青年,我們就要讓每一粒種子生根發芽,振興中國的種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窗外春寒料峭,但這位“時代楷模”的眼神中,已滿是春天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