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政治採購 關鍵是能換到什麼?

臺灣農產品訪問團則是率先承諾四年內採購逾100億美元的黃豆、玉米、小麥及牛肉等美國農產品。美聯社

臺美關稅談判尚在進行,臺灣農產品訪問團則是率先承諾四年內採購逾一百億美元的黃豆、玉米、小麥及牛肉等美國農產品,創下史上對美採購最大金額,對比二○二二年,當時臺灣農貿團承諾的兩年逾卅二億美元採購,採購金額翻升,固然是營造對美善意,盼爲談判加分,然而政治採購若換不到實質利益,只會肥了美國農民,苦了臺灣農民。

首先,臺灣的「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長年高度依賴進口,美國固然是大宗,但巴西、澳洲等也是重要供應來源。此次大量採購,美方固然歡喜,但對臺灣而言,卻是將原本分散的進口來源集中在美國,反而增加風險。一旦美國糧食產區受災,或國際運輸中斷,飼料來源失衡,成本高漲,臺灣畜牧業恐面臨斷炊的命運。

再者,肉品市場的挑戰更加直接。美牛在臺灣市佔率已居高不下,如今採購規模再擴張,是否需調降稅率,讓利作爲談判籌碼?一旦美牛關稅調降,美豬、美雞是否也要跟進。

此外,目前臺灣雖開放美牛,但仍禁止絞肉、內臟進口,並維持相對嚴格的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未來若因談判壓力而鬆綁禁令、放寬檢測標準,不僅衝擊臺灣畜牧業,更影響人民食安。換言之,真正的關鍵不只是「進口多少」,而是「進口什麼」。

臺灣長年對美採購大量農產品,本身即帶有政治考量,由農業部領軍的農訪團,說穿了,就是政治採購團,民進黨政府不惜以鉅額採購作爲籌碼,再次營造臺美關係最好的氛圍,卻也盡顯臺灣在國際經貿談判中的焦慮。

農業不僅是產業,更是國安基礎,糧食供應鏈的穩定,關乎國家安全、社會安定,更涉及食安,當政府爲了關稅談判急於展現誠意,對美示好,或許短期奏效,但若因此犧牲國內產業與食安信任,代價將難以承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