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政治辦案 監院與民意脫節
監察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何謂「雞肋」?雞肋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我國監察院是否也是如此?監察院設立初衷即在於保障行政中立、防弊查貪。然而,隨着時代演進與社會觀感轉變,監察院在當前政局與公共期待下,其功能與作爲,愈來愈顯得與民意脫節。
近日,監察院以「是否具有中國資金背景」爲由,擬對蝦皮購物申請自動調查,引發質疑。蝦皮雖爲民衆日常網路購物的重要平臺,但至今並無確切證據顯示其與中資有明確關聯,監察院此時高調介入,給人一種「沒事找事」的觀感。
光電弊案、超思雞蛋案等爭議在前,此刻又爲共諜案頻傳之時,監察機關卻似乎「選擇性聚焦」,迴避真正的「打老虎」議題。
令人關注的是,監察院長陳菊因病請假,至今已逾四個月,監察院的整體運作似乎未受影響。這固然說明體制運作的穩定性,但也進一步讓社會反思:一個首長長期缺席、機關照常營運的組織,其存在的必要性爲何?是否早已淪爲象徵性的制度裝飾?
面對外界關注的重大爭議與弊案,譬如共諜案,政府體制內究竟還藏了多少「披着綠衣的中共同路人」,監察院少有主動積極的調查作爲,反而是在某些政治或意識形態敏感議題上展現「高度警覺」,如此選擇性行動,不但無助於提升公信力,反而加深外界對其政治傾向「綠化」的質疑。
監察院若希望改變「雞肋」形象,關鍵不在「表態積極」,而在「選題得宜」。監察院若不願直面社會質疑聲音,自求獲取社會信任,而選擇在「邊角議題」上頻頻出手,維護抗中下的政治正確,不僅難以扭轉形象,甚至可能加速其被邊緣化的命運。
臺灣社會需要一個能發揮實質監督功能,對公權力不偏不倚的監察機構,而不是一個在敏感議題上積極表態,卻對實質弊案敬而遠之的機構。否則,就是真正的雞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