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理科師資荒 非門檻太高 是沒人想當
引發師資荒的根本原因,不在教師資格門檻太高,而是教師待遇、工作環境持續惡化,導致沒人想當教師。示意圖。圖/AI生成
近年國內教師荒問題愈演愈烈,教育部爲此規畫放寬專技教師、教支人員的聘用規定,好藉由放寬教師聘用門檻,以吸引更多人投入教職。然而引發師資荒的根本原因,不在教師資格門檻太高,而是教師待遇、工作環境持續惡化,導致沒人想當教師,若教育部仍不設法改善,少師化的情況下,最終受害的還是下一代。
過往天地君親師的傳統觀念,讓教師至少是受到尊敬的職業,如今校園行政業務層層堆疊、課務外負擔繁重,加上校園濫訴文化盛行,教師動輒被家長投訴、被網路公審,導致許多年輕人對教職卻步。當教育現場成爲高壓與風險並存的職場,即使放寬任用規定,也難以吸引優秀人才投入。
更令人憂心的是,教育部先是規畫放寬「專技教師」制度,讓具有業界經驗者,加修八個教育學分成爲STEM、自然領域正式教師。然而先不論八學分是否足以讓從未踏入教學現場的業界人士,具備教學方法、班級經營、學生輔導等專業,反觀現在師資培育中等教育階段至少要修廿六學分,此舉大大打擊教育界士氣,連政府都不尊重教師專業,如何期待學生、家長、社會大衆能夠理解?
再者,教育部又提出以「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填補缺口的構想,恐變相使教育專業被「外包化」。教支老師多以鐘點計酬、無聘期保障的臨時人力,若改由此類人員長期擔任核心科目教學,不僅削弱學生學習品質,也破壞正式教師的專業地位。教育一旦走向低薪、臨聘、短期的惡性循環,整體師資水準勢必下滑,終將反噬教育品質。
歐美各國也有師資荒的問題,根據法國審計法院研究顯示,教師職業薪資低、社會地位下降,行政工作沈重,導致教師職業吸引力愈來愈低下,而這也恰好反映臺灣師資荒的問題根源。
教育部若真想解決師資荒,應全面檢討教師待遇、行政減量與校事會議的改革,讓教師專注教學、不再疲於應付文書。教育是國家最重要的基礎建設,若教師一職持續被邊緣化,教師任用制度再怎麼靈活也只是權宜之計。否則國家的人才培育體系勢必崩解,這纔是真正的教育危機與國安隱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