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各自為政 解不了房貸荒
政府打炒房措施降溫房市,不僅不動產相關業者跳腳,一貸難求也引發民怨。儘管行政院長卓榮泰要「金融業開水龍頭」,不過,中央銀行強調要「守放款集中度」,金管會找行庫開會討論因應,內政部則早早表態新青安利息補貼屆期不延續,每個部會都說要「避免錯殺」、「不要影響首購、自住需求」,民衆最直接的感受卻是,首購依然很難貸到款,房價仍居高不下。
問題不在單一政策,而在缺乏整合。回顧過去,蔡政府時代曾由國發會統合內政部、財政部、央行、金管會等跨部會想法,提出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雖然效果有限,但政策不至於各說各話,如今房市治理卻變成「各部會各自爲政」。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新青安貸款。政策初衷是讓民衆更容易成家,因此提高貸款額度、延長貸款年限、加上利息補貼,也吸引大批申貸案件。然而,這個在二○二四總統大選前提出的政策加碼,因需求集中爆發,銀行不動產貸款比重大增,更淪爲有心人濫用政策美意的工具。央行在維持金融穩定的前提下,一連串祭出七波信用管制,形成「一邊踩油門、一邊踩煞車」的荒謬局面。
另一方面,金管會固守銀行法第七十二條之二的規範,面對民衆貸款困難的局面,即便有意解決,卻也顯得左支右絀,也是政府整體政策缺乏一致性的結果。更不用說政府推出新青安後,對後續效應缺乏追蹤與調整。各單位只顧及自己「分內的事」,卻沒有人站出來負責整合。
結果最終受害的還是有房貸需求的民衆。首購族即使符合新青安資格,仍常常因銀行貸款審覈嚴格、集中度管制緊縮而被擋在門外。對他們來說,政府口頭上聲稱要滿足首購、自住者的需求,實際上卻讓取得貸款的門檻更高,形成制度上的矛盾。
房市問題的結構性壓力不會在短期消失,高房價與銀行不動產放款比重偏高都需要長期解方。但若政府還沒意識到,這並非單一部會能解決的問題,要有跨部會的整合單位來統籌,讓政策從金融、財政、土地供給、租賃制度一併考量,結果只會不斷重複現在的場景:各部會分頭喊話,政策相互抵銷,最後只有民衆黑暗地在矛盾的政策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