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賴式荒謬劇 沒有抗戰的軍人節

賴清德總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政府代表在密蘇里號戰艦上簽字投降。位於重慶的國民政府宣佈,第二天(三日)全國放假慶祝。一九五五年,政府將抗戰勝利紀念日訂爲軍人節。當時誰都不會想到,二○二五年會出現「沒有抗戰」的軍人節:賴總統不講對日抗戰、國防部拚命閃躲、退輔會則是偷偷辦完紀念活動,事後纔對外宣告。

臺灣作爲日本殖民地,戰爭結束搖身變爲戰勝國人民;短短四年後,國府又輸到僅剩臺灣;兩岸在全球冷戰下對峙數十年,我方漸失中國代表權與國際空間,更倍感戰爭威脅。如此離奇際遇,難免造就歷史記憶的分歧。

然而,「中華民國」不是任意挑食的自助餐:民進黨政府近年動輒以「不忠於中華民國」帽子奉送政敵,就不可能不要中華民國的歷史「包袱」;何況,當局者眼中的包袱,很可能是其他人民最珍視、不容褻瀆的遺產。

國家元首該做的,是承認一樣米養百樣人,必須設法包容不同想法,凝聚最大公約數。過去李、扁、馬、蔡之勝出,關鍵都在以此標榜。但對賴總統而言,「團結」似乎不是存異求同的加法,而是排除「雜質」、確保「純化」的減法。洪秀柱赴北京參加慶典,固然掀起爭議與批評,然而,「賴清德式團結」難道不是重要因素,甚至更可議?

賴政府或許認爲,拉攏日本至關重要,因此唯恐「大哥哥」不開心。然而,全球各地都有大戰紀念活動,美日兩國還在當初的血肉磨坊硫磺島舉行紀念。如今的日本政府,會認爲英美緬懷戰爭、讚揚老兵,是存心要再一次羞辱日本?更何況日本民族性向來敬強而不恤弱,妾婦之道不能換到真正的尊重與盟誼。最標榜孺慕日本,卻對東洋文化如此隔陌,豈不怪哉?

一場沒有紀念事由的紀念日,不知所爲何來的軍人節,凸顯賴政府面對九三的荒謬。「萊爾校長」何時能夠體會問題,還是堅持要把油門踩到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