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3部會連續失靈 卓揆究責別徇私

行政院長卓榮泰。記者胡經周/攝影

花蓮光復鄉救災昨進入第十天,六名失聯者仍無所獲,災民連上班上課都不可得。行政院長卓榮泰說重話要究責,實有必要,但檢視這場悲劇過程的決策與救災效率,槍口不能只對準地方政府,自家內閣若應變失靈卻輕輕放下,不僅球員兼裁判、有失公允,更教災民情何以堪?

馬太鞍溪堰塞湖早在七月中旬就形成,農業部除了監測水量變化,什麼超前部署的減災、避災措施都沒做。如果倒帶重來,最初就設法人爲介入、引流減壓,就不會累積到一座南化水庫蓄水量時,成了碰不得的「未爆彈」,陷入人力、機具進場也沒用的窘境。

回顧當時府院黨集中心力在大罷免,各地藍委雖頻頻防守自顧不暇,至少還向中央示警要有所作爲。直到八月十二日楊柳颱風襲臺,農業部請花蓮縣府撤離約六百人,但災情未發生,成了「狼來了」首部曲;部長陳駿季當時強調「沒有立即危險」、「壩體很長、不會瞬間潰堤」等說法,進一步種下輕忽種子。

誇張的是,陳駿季還不斷玩文字遊戲稱洪災是「溢流」非「潰壩」,簡單兩字天差地遠,若當時警告會潰壩造成海嘯級的洪災,誰還敢不立即撤離,地方疏散與撤離的方式和強度也會更強而有力;請問這些難道不是大事化小、喪事喜辦的決策失誤嗎?

藍營昨砲轟內政部延遲十三小時撤離,內政部長劉世芳出示通聯紀錄回擊,雙方各說各話、拚命卸責。但從這次喪生多是行動不便、甚至癱瘓的長者來看,必須承認村裡長、警消在短時間撤離民衆很不容易,應變中心有無配套輔助?中央有國軍可調動卻未介入,又是誰之過?由於避免人數過多,中央決定沿用「垂直避難」措施並無不可,但想過實際執行的難度嗎?

從前端主責處置堰塞湖的農業部、中段救災的內政部到最後負責清理的環境部,賴清德政府號稱的「行動內閣」連續失靈,卓揆究責要公正、透明,才能還給災民真相與公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