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補強只能延壽 不如重建安全

生活熱門

臺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近年來地震頻傳,政府與全民對「老屋安全」的警覺度明顯提升,如今市場對於耐震宅的需求大幅增加,中央也加速推動危老重建與增加老舊建物耐震補強補助,近期內政部更端出3年50億「老宅延壽」的計劃,希望能解決人屋雙老困境,確保民衆的居住安全。不過,以補強來說,這樣的做法,真的能讓舊屋在強震中安然無恙嗎?老屋是否只剩重建一條路可走?

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表示,「補強」雖可提升老屋耐震性能,從結構角度看,「補強」與「重建」的差距,其實比多數人想像得更大,如果可以,還是重建並要求新建物的耐震性能,民衆纔可以真的安心。

所謂「耐震補強」,是針對既有建築結構做局部改善,常見的方式包括增設剪力牆、柱外包鋼板、貼附碳纖維布、加裝制震阻尼器等。這些手段的目的在於提升舊建物的結構韌性,讓其在地震來臨時不至於瞬間倒塌。補強的好處是「快速、低成本、可局部施工」,但也因爲是「在老骨架上補強」,效果終究受限於原始結構條件。若是屋齡過大、鋼筋鏽蝕嚴重或基礎早已位移的老屋,即便補強,也只能「延壽」,難以「重生」。

從經濟面來說,補強成本低、速度快,每戶只要花費數十萬即可完成,但實務上卻面臨有人想補強,卻因補強的不是自己的樓層而不願出錢,或有人擔心補強會讓人以爲房子結構有問題,會衝擊房價等,導致政府雖提供不少老屋補強的補助,但成效依然有限,老屋不耐震依然難解。

相比之下,「重建」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使結構系統全面翻新。特別是921地震後,政府曾大幅修正了建築耐震法規來提升臺灣建築安全標準,新建物必須依最新耐震設計規範設計,採用新的強度規範、耐震牆配置、剪力分佈等。換句話說,新建物的「耐震標準」已全面升級,自然會比老屋更加安全。

現在重建後的房屋就一定安全嗎?答案是:「制度上要求仍不足,實務上仍需提升」纔有效。目前危老與都更的新建案,雖皆需經結構技師審查、建築管理單位覈准、施工階段查驗與使用執照前的結構簽證,但因政府對於新建物的耐震標準要求仍偏低,很難面對如今頻繁的大地震。舉例來說,日本早已立法要求建物耐0.4G地震(約震度6級),反觀國內人口集中、傷亡風險大的雙北卻僅要求耐0.24G地震(約震度5級)即可,如此遇大地震,就算新屋同樣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