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覺得煩 頂尖研究揭關鍵:不改全身都出事

研究發現,容易焦慮者,與身體發炎影響大腦有關。(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有些人情緒一直不穩,吃抗焦慮藥,效果卻有限。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焦慮其實是免疫系統、腸道菌種、睡眠和飲食,讓身體發炎,影響了大腦,要改善可從飲食、睡覺與運動來着手,例如多吃抗發炎食物,像是魚油、橄欖油、綠色蔬菜、莓果和薑黃,都有助身體滅火,讓情緒更穩定。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粉專「基因醫師張家銘」PO文指出,2025年刊登在《Cell》的兩篇研究,都證實焦慮這件事,不只是心理問題,而是「全身在出事」。

張家銘指出,第1篇研究發現,原本只在免疫系統裡活動的發炎訊號分子IL-17E,居然會進入大腦、影響神經細胞,並參與情緒的控制;第2篇研究則顯示,大腦裡管焦慮的杏仁核,會被髮炎或抗發炎的激素影響。若最近身體有慢性發炎,像吃太多糖、熬夜、壓力大、腸道菌亂掉,人就會變得容易焦慮、煩躁、想哭、睡不好。

張家銘指出,要穩定情緒,不一定要從藥物開始,可以從「抗發炎生活」開始,以下爲4點建議。

少吃精製糖、油炸物和超加工食品,多吃魚油、橄欖油、綠色蔬菜、莓果和薑黃,這些食物會幫你「滅火」,降低身體發炎反應。

好菌會幫助製造讓你快樂的神經傳導物質,像是血清素,多吃發酵食物、膳食纖維,像是優格、泡菜、洋蔥、香蕉、地瓜。

失眠會讓大腦發炎加劇,所以規律作息、睡前別滑手機,必要時補一點鎂或茶胺酸,幫助大腦進入修復模式。

每天30分鐘的快走或輕運動,是最天然的抗憂鬱藥,會讓大腦分泌正向情緒的激素,還能幫你抗發炎。

張家銘表示,焦慮不是脆弱,而是身體在求救。真正的情緒穩定,不是靠忍,而是靠「調頻」,調好體內的免疫、神經與腸道頻率,情緒自然就會回到穩定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