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新區: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寬敞明亮的教室裡,甘肅省蘭州新區一中歷史教師崔玉華站在講臺上,爲學生講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讓學生穿越歷史時空,瞭解到各民族在漫長歲月裡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依存。

近年來,蘭州新區教育系統積極構建“課堂+實踐+社會”三位一體育人模式,統籌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法治教育等系列活動,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見效,覆蓋師生6萬多人次。同時,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到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教學中,實現思政教育從思政課的“獨奏”到全課程的“合唱”轉變。

日前,新區第二小學組織700餘名師生前往甘肅省體育館觀看全省第五屆全民健身運動會開幕式暨氣排球比賽,上了一堂別具意義的“行走的思政課”。“孩子們通過觀看比賽,真切體會了運動員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進取精神,深刻感受到團隊協作的重要作用,在體悟體育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油然而生。”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

開學初,各學校組織學生走訪新區現代農業示範園、職教園區、經濟發展館等,通過“童眼看新區”繪畫、“家鄉的變遷”故事匯,將新區建設成就轉化爲思政課鮮活案例。此外,各學校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學第一課”爲契機,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民族文化節”等活動。新康學校、秦川初級中學通過“民族服飾展示”“非遺手工藝體驗”等實踐課程,增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同。

蘭州新區教育系統線上依託融媒體矩陣推出“德育微課”“5分鐘時政快訊”等;線下建成校內黨史館、“小紅船”漂流館等12個沉浸式空間,並聯動甘肅省博物館、蘭州新區現代農業園等23家校外基地,開展“行走的思政課”,讓紅色基因、勞動情懷融入青少年血脈。

在新區第四小學的課間,“無土栽培”“魚菜共生系統”“生態瓶”等科學項目吸引衆多學生目光。學生們利用碎片化時間觀察植物生長、投餵魚苗、記錄生態瓶變化,在動手實踐中理解循環農業與生態平衡原理。此外,學校通過走廊“微農場”、教室“生態角”等空間,將課間變爲科學探究的第二課堂,讓科學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我們還通過家校合作、警校社聯動,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青少年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入強勁動能。”蘭州新區教育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深化“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改革,全力構建“五育融合”育人體系,推動思政教育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尹曉軍)

作者:尹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