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洪削峰,創紀錄泄流!北京密雲水庫水位開始下降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張旭 北京報道
隨着7月29日北京、天津等多地陸續解除暴雨預警,華北地區的本輪降水進入尾聲。在連日降水過程中,密雲水庫承接了上游潮河、白河的大量來水,爲應對8月3日可能到來的新一輪降雨,密雲水庫正在泄流,爲下一輪降水的到來做準備。
從數據來看,7月26日8時至27日8時,河北承德潮白河支流潮河、北京密雲潮白河支流白河發生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洪水。密雲水庫出現1959年建庫以來最大入庫流量,洪峰達6550立方米每秒。在此之前,歷史最高值爲3670立方米每秒。
北京市水務局表示,在本輪洪水應對過程中,密雲水庫充分發揮了攔洪削峰作用。7月29日23時,密雲水庫進、出庫流量基本達到平衡,庫水位155.59米,蓄水量36.288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有效攔蓄上游洪水。
爲應對後續來水,密雲水庫已於7月27日下午15時啓動泄流。7月30日10時,庫水位下降到155.57米,目前正緩慢下降。
密雲水庫發揮攔洪削峰作用
密雲水庫位於北京市密雲區城北13公里處,距北京市中心約90公里,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爲主要功能,多年調節、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也是北京最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水源地。
面對連日的強降雨,密雲水庫充分發揮了攔洪削峰作用。
7月23日8時至7月29日19時,累計入庫水量達8.1億立方米,累計出庫水量1.8億立方米,蓄水量36.24億立方米,水庫水位155.56米,超汛期限制水位(152米)3.56米。本輪強降雨以來,密雲水庫入庫流量、出庫流量、最高水位、七日來水量、入庫流量6小時漲幅等數據均破紀錄。
北京市水務局應急中心副主任朱金良介紹,7月27日凌晨3時,密雲水庫出現1959年建庫以來最大入庫流量。水務部門以防洪安全、大壩安全、泄流安全爲目標,按照《北京市密雲水庫防禦洪水方案》要求及北京市水務局批覆,密雲水庫向潮白河泄流。
27日15時,密雲水庫開始泄流,控泄500立方米/秒,後續結合上游來水情況,按調度規程逐級增大下泄流量。
29日下午,北京市陸續解除了暴雨和雷電預警,標誌着本輪暴雨進入收尾階段,但密雲水庫的泄流尚未結束。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應急救援服務分會副理事長郝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以密雲水庫爲代表的大型水庫,起到了重要的攔洪削峰作用,爲下游地區爭取了應對時間。
“在‘七下八上’的主汛期前,受今年北方降水偏多形勢的影響,華北多數水庫已經進行了預泄洪,將水位儘可能低的保持在了汛限水位以下,留出了庫容應對極端降雨。此時泄流是因爲主汛期尚未結束,據中國氣象網消息,8月3日前後北方可能會有新一輪降雨,需要儘快將水位降至接近汛限水位。”郝南表示。
郝南算了一筆賬,以每秒1000立方米速度泄流,每天能夠排出8640萬立方米。而入庫水量達8.1億立方米,意味着要接近10天才能排出。“目前每秒1000立方米左右的速度已經觸及了部分河道的行洪能力上限,可以看出一是本輪降雨確實非常強勁,二是如果沒有水庫的削峰作用,洪水對下游的破壞力將不可想象。”
他同時指出,潮白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通州段)正在緊張施工,預計2026年7月前竣工,預計將進一步提升潮白河的防洪能力。
目前,密雲水庫水位已開始下降。北京市水務局數據顯示,7月29日23時,密雲水庫進、出庫流量基本達到平衡,水庫水位155.59米,蓄水量36.288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30日9時,水庫水位出現下降趨勢,30日10時,水庫水位下降到155.57米,目前還在緩慢下降中。
天津行洪河道水勢平穩
水庫完成了攔洪削峰的任務,下游河道需要承擔行洪的重任。泄流期間,密雲水庫下游潮河、白河、潮白河等河道水位將明顯上漲。
北京市水務局數據顯示,潮白河干流的最大行洪流量出現在7月28日,達到1120立方米每秒,爲密雲水庫建庫以來最大行洪流量。
記者查閱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官網得知,潮白河河道按20年一遇洪水2260-2850立方米每秒設計;進入潮白新河後,河道設計流量爲1920-3220立方米每秒。
7月29日,受上游降雨和泄洪影響,潮白新河水位持續上漲,天津市水文水資源管理中心於23時發佈潮白新河洪水黃色預警。根據《天津市洪水預警發佈管理辦法(試行)》,此次預警級別爲黃色,預計水位將在7月30日凌晨前後超過5.76米大沽高程。
爲確保行洪安全,天津迅速響應,採取多項措施應對汛情。
爲應對此次洪水,天津市水務局自7月27日起已開啓寶坻區裡自沽閘、寧車沽閘、永定新河防潮閘等關鍵水利設施,截至29日晚間累計泄水3.13億立方米,有效緩解河道壓力。
同時組織各河道管理單位及沿線寶坻、寧河、濱海新區出動1256人次,巡查堤防1923.7公里,重點部位徒步巡查651公里,勸離沿河岸邊(水上)活動人員316人次;對穿堤建築物進行拉網式排查,封堵無閘門的穿堤口門3處,確保堤防安全。
天津水務局表示,目前行洪河道水勢平穩,水務部門將密切關注北三河水系上游雨水情變化,加強防洪工程調度,協助薊州、寶坻、寧河、濱海新區等區加強泃河、潮白新河等河道沿線巡堤查險、應急保障等工作,全力保障後續行洪安全。
在防洪工程方面,潮白新河作爲海河流域的重要河流之一,其治理一直備受關注。根據《潮白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方案》,天津市段的堤防按照50年一遇的標準進行加固,其中寶寧交界至樂善橡膠壩段兩側43.2公里的堤防將進行加高加固。此外,潮白新河治理工程自2011年至2013年已實施完畢,目前河道已達到設計標準,具備較強的行洪能力。
資深水利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行洪過程平穩,按照預案做好相關防範工作,一般不會出現大的風險。他同時提醒,行洪過程水位上漲,羣衆應當自覺遠離河道,以免產生危險。同時還要注意防範地質災害等次生災害。
巨災保險備受關注
本輪洪水過境時,不少車輛被泡,人民財產也遭受損失。什麼樣的保險才能在這樣的災害中提供損失補償?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車輛損失險可賠付車輛因洪水、暴雨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包括過水時發動機進水損壞。若車輛被洪水沖走,可按全損理賠。
記者注意到,諸多險企將汽車涉水後車主二次啓動列爲免責條款。王國軍提醒消費者,若車輛被淹,車主應避免貿然涉水行駛。“車輛熄火後二次啓動導致發動機損壞,屬於人爲操作失當,保險公司不予賠付。”
王國軍介紹,在工農業方面,農業保險根據作物受災面積、生長期、損失程度覈算,大部分可以覆蓋完全成本,根據合同賠付。房屋主體、裝修、傢俱、電器等因洪水、暴雨等造成的損失可以在家財險項下賠付,企業廠房、設備、存貨等資產,應洪水、滑坡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可以在企財險項下賠付。
而在風險治理和資源配置的功能性價值之下,保險業尤其是“巨災保險”以及災害後的損失補償等,被寄予了更高期待。
2022年7月,國家減災委員會發布的《“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中曾強調建立健全巨災保險體系,推進完善農業保險、居民住房災害保險、商業財產保險、火災公衆責任險等制度,充分發揮保險機制的作用。
據金融監管總局介紹,我國也正在構建多層次巨災保障體系,提升巨災風險管理水平,提高巨災保險覆蓋面,增強巨災保險保障能力。
金融監管總局指導保險公司,結合地方災害管理需求開展綜合性巨災保險試點。截至今年3月,已在廣東、深圳、寧波等20個省118個市開展實踐探索。2024年,河北、湖北兩地在全省範圍內落地全災因、廣覆蓋、長週期的綜合性巨災保險試點,既保住宅、又保室內財產、還保人身傷亡,巨災保險試點取得新的突破。
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巨災保險共同體爲全國6439萬戶次居民提供了22.36萬億元巨災風險保障。
王國軍表示:“我國巨災保險還都是區域性保險,全國性的巨災保險尚未建成。經濟減震器、社會穩定器的功能逐步發揮,災前預警、災中查勘、災後快賠,提升治理效率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