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守護憲法 鄭麗文:妥妥的統派

賴清德總統(中)6月30日在總統府主持7月將官晉任授階典禮,期許發揮新興兵力實效,建立捍衛國家可恃戰力。(總統府提供)

前立委鄭麗文6月30日指出,就算賴清德只認同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賴也是一個妥妥的「統派」。(陳俊吉攝)

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今晚將進行第四講「國防」,但第三講「憲政體制」內容仍餘波盪漾。「黨外在野大聯盟」發起人鄭麗文6月30日指出,賴只承認後來增修的憲法條文,但增修條文前言就是「爲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中華民國憲法》從制定到修改都是「一中憲法」,所以,賴清德只能當個「妥妥的統派」。

賴總統第三講提到,「五五憲草或1946年所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臺灣是沒有派員參加,一直到前後7次修憲,臺灣人民纔是修憲的主體」,但事實上,當年制憲,臺灣派了18名代表參加,總統府事後解釋,賴是指這些代表並非普選產生,此番言論仍引起熱議。

鄭麗文表示,這些制憲代表的存在,推翻了賴清德一直想透過「舊金山合約」來強調的臺灣主權未定論。而事實是,臺灣在戰後就透過民主機制選出制憲代表,並參與制定《中華民國憲法》,「照賴清德的邏輯,只能當統派。」

鄭麗文也說,她與賴清德都曾擔任國大代表,而憲法增修條文的前言就是「爲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就算賴清德不承認臺灣曾參與制憲、只認同增修條文,但《中華民國憲法》從制定到修改都是一中憲法,「賴清德也只是妥妥的統派。」

鄭麗文也還原當年前總統李登輝害怕修憲後變成臺獨憲法,使臺灣脫離大陸變成新國家,只好在美國人要求下成立國統會、國統綱領,宣示國家統一立場,因此,在憲法增修條文內寫下「爲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而且民進黨也簽字畫押了,「賴清德要捍衛中華民國憲法,請公開接受並效忠這部一中憲法」。

外界質疑賴總統十講動機,認爲在歷史部分錯誤不少,民衆黨主席黃國昌昨說,不少綠營出身的法政人士也質疑賴的幕僚到底發生了什麼狀況?不過,國安人士指出,賴總統希望透過「團結國家十講」,進行有系統的社會溝通,把臺灣內部各種不同主張,集結在共同守護自由民主現狀、不受威脅的公約數上;作法上則藉十講訴諸國民,集結最大力量,強化自我防衛,確保穩定現狀。

國安人士強調,十講的安排就是立足在確保臺灣安全穩定的現狀,不因中國大陸對臺灣內部的統戰滲透而受到破壞,相關內容無論提及國家、主權、兩岸,也都循此原則,重申過去以來一貫的主張,強化國人對這些主張的共識。

此外,賴清德昨主持將官晉任授階,再度提及7月「國家團結月」,期盼透過漢光演習和城鎮韌性演習的驗證,向世界展現臺灣自我防衛的決心和能力。他期許晉任將軍發揮新興兵力的實效,建立有效捍衛國家主權與民主自由的可恃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