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妥協的藝術 扁能賴不能

總統賴清德。(中時資料照,陳君瑋攝)

政治是溝通妥協的藝術,而非甩鍋卸責的秀場,執政黨發動大罷免,控訴藍白把持國會,讓政府動彈不得,然而回顧陳水扁執政時期,同樣面對「朝小野大」的立法院格局,仍能與在野黨談判妥協,通過多項重大政策,證明如今政務推動遲緩應是刻意爲之,目的當然是爲大罷免找相罵本。

民進黨政府甩鍋藍白刪預算,連卡關多年、國會跨黨派立委都關心的《營養午餐專法》,行政院也藉口財源還要與地方政府協調,而遲遲不提政院版本,說穿了就是爲了抵制《財劃法》,把學童健康當祭旗,爲大罷免添柴火。

事實上,先審專法並非不可行,行政院如有心要做,大可先提出院版草案,與朝野立委版本一起討論,方向確定後再和地方協調財源、和國會協商預算,展現執政能力,而不是直接延緩提案,轉頭罵藍白刪預算。

陳水扁政府當年面對國會少數,同樣寸步難行,但靠的不是甩鍋,而是妥協、協商、交換、整合社會支持,第一任期順利在立法院通過大法官提名人選、金融改革以及減稅方案三讀;直至今日,憶及過往他仍苦口婆心建議「清算絕非對付在野勢力、反動以及異議分子最好的方法。」

可惜民進黨完全執政慣了,重回朝小野大的國會再也彎不下腰,乾脆把立院監督形容成阻礙,把在野制衡包裝成罪人,爲大罷免加溫,力圖補選翻盤。

從選舉攻防角度來看,塑造敵人當然是好戰術,尤其面對着重仇恨動員的罷免戰,營造同仇敵愾氣氛有助於催動基本盤,但如果「大罷免」過後,拉下几席藍委,而補選時民進黨又無法單獨過半,如何面對這段時間全部停擺的政務,賴清德政府接下來的任期,想做出一番成績恐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