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丨企業號爲何碾壓網紅?直播電商進入"拼家底"時代
楊雪純
在走訪某電商服務公司創始人時,"現在直播帶貨,企業號纔是王道,網紅達人越來越不好混了"的論斷猶如一柄鋒利的手術刀,剖開了直播電商產業華麗表皮下的真實肌理。這個論斷背後,折射出直播電商領域正在發生的權力重構 :從個人IP主導的達人經濟,轉向企業號主導的產業資本時代。這種轉型不僅是流量分配規則的改寫,更是整個電商生態的價值座標系發生了根本位移。
流量權杖的轉移:達人直播的脆弱性
直播電商初興時期,張大奕、李佳琦等頭部達人創造的銷售神話,構築了"個體即渠道"的商業幻象。但到了2023年,東方甄選靠企業矩陣號一年賣出7億元農產品的成績,徹底顛覆了達人直播依賴個人狀態波動的脆弱性,也揭開了新時代的規則變化。
平臺算法的轉向印證了這種趨勢,某平臺2023年白皮書顯示,企業號獲得的免費流量是達人號的2.4倍。這種"偏心"背後有三重邏輯:
首先,穩定的輸出能力。東方甄選矩陣號每天保持18小時直播,就像"電商版7-11"。這種穩定性帶來轉化率優勢:其農產品復購率達35%,遠超達人號平均的12%。
其次,數據反哺價值。某國產美妝品牌通過直播數據發現,凌晨1-2點下單用戶更願爲抗老產品付費。他們調整策略後,夜間場次GMV佔比從7%飆升至41%。
第三,合規成本優勢。稅務部門數據顯示,企業號依法納稅率98%,而頭部達人工作室因稅務問題被封殺的比例高達37%。平臺自然更願與"正規軍"合作。
藏在直播間背後的生死戰:從商品交易到生態控制
觀察某上市電商服務商的成長軌跡:初期通過達人直播打開市場,中期自建倉儲物流體系,後期反向控制原料產地,最終形成從種植到消費的垂直閉環。這種演進揭示出直播電商的終極戰場已從流量爭奪轉向供應鏈控制。當企業號建立起包含137家核心供應商的彈性供應鏈網絡時,達人主播引以爲傲的"全網最低價"徹底淪爲僞命題。正如去年雙十一,某網紅號稱拿到"全網最低價"的護膚品,結果粉絲髮現企業自播間多送5片面膜。這場鬧劇暴露了行業真相:價格戰的勝負,早就不在直播間裡決定。
平臺與企業號的共生關係正在重塑行業規則。某食品企業通過銷售額對賭協議獲得平臺20%的流量補貼,同時以股票期權綁定平臺運營團隊。這種深度利益捆綁催生出新型平臺資本主義——規則制定者與規則執行者的界限日益模糊,傳統達人被擠壓至生態鏈末端。
生態裂縫中的微光:普通人還有機會嗎?
目前存在的一種情況是,企業號的標準化生產模式可能正在消解一部分直播的創造力——杭州某直播基地的達人孵化團隊已轉型爲“直播流水線”,批量訓練話術模板化的“直播技工”,行業新人平均存活週期從6個月縮短至3個月
但普通人在現如今的局勢下並非全無生機,以下三個破局的維度可供參考:
一是拒絕無效“內卷”。放棄追逐全網最低價,轉而挖掘情感價值。如雲南咖啡農通過直播間講述種植故事,溢價30%仍供不應求。
二是強化信任紐帶。學習李佳琦“5%選品通過率”的極致標準,即便規模微小也要建立品控口碑。
三是擁抱合規紅利。利用平臺對原創內容的流量傾斜(如抖音“春雨計劃”),用專業內容換取長效收益。
在當前情況下,普通人做直播更需堅守"小而美"的價值——正如雲南咖啡農通過溯源直播,讓"雨林種植故事"產生30%情感溢價。這場變革的終局,或許不在於巨頭通吃,而在於能否保留讓苔蘚生長的生態縫隙。
結語:效率革命下的新平衡
站在行業轉折點回望,企業號的崛起本質是商業效率對人文價值的勝利。當直播電商的終極形態演變爲數據驅動的精準銷售機器時,我們需要反思:在追求GMV最大化的過程中,是否正在喪失電商生態應有的多樣性活力?或許未來的破局之道,在於建立企業號與達人號的協同生態,讓供應鏈效率與人文溫度找到新的平衡點。畢竟,電商革命的初心,不應只是商品的數字化,更應是商業文明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