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桂聲網評:爲直播電商劃紅線,規範管理正當時
(原標題:【地評線】桂聲網評:爲直播電商劃紅線,規範管理正當時)
市場監管總局6月10日發佈《直播電商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據介紹,徵求意見稿由市場監管總局會同國家網信辦研究起草,旨在加強直播電商監督管理,維護廣大消費者和經營者合法權益,促進直播電商健康發展。(6月10日 新華社)
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主播”成爲了越來越多普通人的職業選擇。《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職業主播規模已達到3880萬人,日直播場次已經超過350萬次。網絡直播成爲新主流消費場景,極大激發傳統行業的發展潛力。
然而,繁榮背後也暗藏隱憂。從虛假宣傳到假冒僞劣,從流量造假到售後缺位,直播電商的野蠻生長暴露出了諸多問題。比如,主播宣稱“可根治關節炎”的“艾草三伏貼”,實際僅爲普通保健品;主播承諾爲“天然A貨”的定製手鐲,實際檢測爲酸洗染色劣質品,維權時商家又以“定製商品不退換”搪塞;還有主播利用深度僞造技術,冒用明星形象帶貨高價護膚品……種種亂象蠶食消費者信任,也爲進一步強化電商直播監管敲響了警鐘。
網絡空間非法外之地。此次發佈的徵求意見稿,可謂一陣“及時雨”。徵求意見稿細化了直播電商平臺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明確了直播電商平臺經營者在違規處置、資質覈驗、信息報送等方面的責任;明確了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服務機構、直播營銷人員的責任和義務;強調了不履行法定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細化了不履行法定義務的相關具體情形等。多管齊下、招招務實,爲直播電商劃出了紅線,既明確了責任,也釋放出了從嚴規範直播電商管理的決心和信心。
信任是直播經濟的命脈,而虛假信息與數據造假則是噬咬這一命脈的毒蟲。整治直播電商亂象,離不開全社會共同努力。以此爲契機,各直播電商平臺要嚴格把關、主動履責,不能再以“技術中立”爲由逃避責任,而必須將合規經營置於首位,真正做好直播間的第一“把關人”;各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服務機構、直播營銷人員要加強自律,以誠信經營、守法經營,獲得更多政策支持與市場信任;監管部門也要跟上節奏,以剛性執法確保直播電商在法治軌道內行穩致遠。
規則之網精準織就,信任之泉才能汩汩流淌。期待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徵求意見,共同推動新規落地,讓直播電商在法治軌道上跑出“加速度”,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胡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