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荔枝網評:真金白銀補貼給力,農機換新正當其時
(原標題:【地評線】荔枝網評:真金白銀補貼給力,農機換新正當其時)
特約評論員/劉純銀
陽光下,一排嶄新的農用拖拉機停放整齊。湖北荊門市掇刀區康瑞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洲早早來到農機銷售公司,給拖拉機設備選型,“農機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延續,正值春耕,我們升級設備好乾活。”
不負農時,貴在爭搶。春耕春播時節,也是農業科技裝備的展示場。“政策給力,換新正當時!”這一幕,正是當前全國農機以舊換新政策落地見效的生動縮影。
政策精準發力,“煥新”跑出加速度。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73%,但農機“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老舊農機不僅效率低下,還成爲農業生產的安全隱患。自2020年起國家多部門聯合推出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後,中央財政投入資金持續提升。數據顯示,2024年,中央財政投入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總額超240億元,同時撬動社會資本投入逾千億元。特別是政策紅利的延續與優化,讓許多“農機大戶”吃下定心丸。
比如,在荊門市掇刀區,政策紅利已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成效。據農機發展中心主任李仁慧介紹,全區累計辦結農機報廢更新2500餘臺,撥付資金470餘萬元。馬洲的合作社去年報廢12臺老舊農機,節省近20萬元成本,相當於每臺農機“換新”成本降低40%。這種“真金白銀”的補貼,讓農機更新從“可選項”變爲“必選項”。
供需兩端共振,產業鏈條煥發新生機。政策撬動的不僅是需求側升級,更激活了產業鏈的良性循環。農機銷售商李靈芝的感受最具說服力:政策實施後,公司兩個月銷售900餘臺農機,淡季銷售額逆勢翻番。湖北省今年將補貼種類擴大至12種,涵蓋北斗導航、植保無人機等智能裝備,補貼標準最高提升50%。這種“政策+市場”的雙輪驅動,讓農機產業迎來結構性升級。
以“新”提“質”,蹚出智慧農業新路徑。農機換新絕非簡單的設備迭代,更關乎農業生產方式的深層變革。在江蘇鹽城,搭載物聯網的收割機能實時監測籽粒破碎率;在山東壽光,無人植保機通過AI識別實現精準施藥……這些創新場景揭示着農業現代化的未來圖景。
當前,我國每年產生待報廢農機約超過40萬臺,但正規回收率相對較低,專家估計只有30%左右。因此,要着力構建“企業進村回收、部門集中辦理”的一站式服務,讓農戶足不出村完成換新。這種“政策找人”的貼心服務,破解了農戶“嫌麻煩”“怕折騰”的痛點,讓好政策像春雨一樣潤澤田間地頭。同時,政策紅利的持續加碼,既需要擴大補貼覆蓋面,也呼喚建立標準化回收體系。唯有如此,才能讓更多“老鐵牛”變身“智能虎”,在廣袤田野上譜寫“藏糧於技”的新篇章。
春耕春播的號角已吹響,農機換新的熱潮涌動神州。要讓政策紅利、技術創新與農民需求同頻共振,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就更加壯美的畫卷。(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