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布布 Labubu 全球爆紅!泡泡瑪特打造盲盒經濟 這個怪萌 IP 真能夠代表中國的「軟實力」嗎?

圖片來源/LABUBU、dreamstime

這隻擁有尖牙大眼的「小怪物」,從香港藝術家的創作到泡泡瑪特的商業化運營,成功吸引 BLACKPINK 成員 Lisa、足球巨星貝克漢等國際名人爭相收藏,在 TikTok 累積超過 50 億次播放量。然而 Labubu 能讓中國變酷嗎?還是這隻會是一時的潮流,而不能變成一個文化宇宙?

臺北藝術圈迎來今夏最矚目盛事!《THEiCON》藝術展 6 月 27 至 29 日在松山文創園區限時展出,匯聚全球近 50 位藝術家超過 500 件作品,包括全球瘋搶的「醜萌」潮玩 Labubu,也以限量版形式獨家抽籤販售,其創作者龍家升也親臨現場。Labubu 究竟在紅什麼?是否能代表中國的軟實力?讓我們一同思考。

「它又怪又可愛,像是你童年噩夢裡的朋友。」這是許多潮玩迷對 Labubu 的第一印象。這隻擁有尖牙大眼、毛茸茸身形的「小怪物」,從香港藝術家龍家升(Kasing Lung)的繪本宇宙中誕生,經由中國潮玩品牌泡泡瑪特(Pop Mart)的系統性運營,迅速征服了大明星、社羣平臺與收藏市場,成爲 2024 至 2025 年最受關注的文化符號之一。

這隻來自華語世界的怪物,代表了一種文化實力的崛起,還是隻是一場包裝精巧的市場操作?它是否真正具有足以撼動國際文化版圖的深度與可持續性?它真的能成爲中國軟實力的一部分嗎?

圖片來源/LABUBU、dreamstime

怪萌 IP 如何走紅全球?

Labubu 的創作可追溯至 2015 年,由龍家升親自設計,最初以繪本和少量藝術公仔發表,擁有北歐童話與怪誕幻想混合而成的視覺風格。它長着一張尖牙咧嘴的笑臉,看似邪氣卻帶有孩童式的純真與神秘,既可愛又令人不安。龍家升曾形容:「Labubu 是那種你以爲會害怕,但最後卻會依賴的角色。」

2018 年,當時中國潮玩公司泡泡瑪特正處於快速擴張期,與龍家升簽約,將 Labubu 納入旗下「THE MONSTERS 精靈天團」系列進行全面商業化開發。泡泡瑪特創辦人王寧在早年過度依賴代理日本 Sonny Angel 等 IP 的經驗後,深刻體認到「自有 IP」的重要性,他看中 Labubu 的藝術張力,以及它與市面上甜美可愛風格形成的鮮明對比。

圖片來源/龍家升 IG@kasinglung

從那一刻起,Labubu 不再只是龍家升的創作角色,而成爲泡泡瑪特 IP 中最具潛力的新星。

泡泡瑪特所運用的「盲盒」銷售模式──消費者無法事先知道盒中是哪一款──極具心理誘因。結合限量款、隱藏款的策略,搭配社羣媒體上的開箱分享與炫耀文化,成功將收藏行爲轉化爲一種社交認同與個人風格的展示。Labubu 一躍成爲 Z 世代的情緒載體:它既是收藏品,也是一種「我懂你」的暗號。

圖片來源/LABUBU、dreamstime

社羣技術如何推波助瀾?

Labubu 的爆紅絕非單靠實體公仔本身的魅力。它的全球擴散,與社羣平臺的算法機制與技術特性密不可分。TikTok、Instagram 與小紅書等影響力巨大的社交平臺,不僅爲使用者提供低門檻的短影音創作工具,更透過演算法主動將熱門內容推向更多潛在受衆。這套機制讓 Labubu 內容呈現出病毒式擴散。根據統計,在 TikTok 上,#Labubu 話題的影片播放量已突破 50 億次;Instagram 上相關貼文也已超過 300 萬則。網友創造出大量以 Labubu 爲主角的開箱影片、穿搭搭配、情境劇、惡搞梗圖等二創內容,使得 Labubu 不再僅是一個產品,而是社羣裡可以參與、重製、扮演的角色。

圖片來源/LABUBU、dreamstime

這種來自用戶的內容創作(UGC)是潮流的關鍵,也展現了當代消費文化的一大特徵:品牌不再單向傳播,而是與粉絲共創敘事與意義。Labubu 之所以成功,不只是因爲「設計得好看」,更因爲它在社羣裡「玩得起來」。

明星效應與文化破圈

儘管 Labubu 自 2018 年商業化後便逐步累積人氣,但真正的「爆發式成長」發生在 2024 年,尤其在韓國、東南亞與歐美市場破圈,轉折關鍵在於明星效應的連鎖引爆。

首先是 BLACKPINK 成員 Lisa 在社羣平臺曬出她佩戴 Labubu 吊飾的照片,緊接着 Seventeen、Dua Lipa、Rihanna、貝克漢等國際名人也紛紛加入曬 Labubu 行列,將這隻原本區域性潮玩迅速推向全球目光中心。部分限量款式甚至在網路拍賣平臺上賣出超過百萬新臺幣的高價。

2025 年 6 月,一隻高達 131 公分、名爲「薄荷初代」的 Labubu 原型,在中國永樂拍賣行以人民幣 108 萬元(約新臺幣 480 萬元)落槌,創下亞洲潮玩拍賣最高價紀錄。這場拍賣不僅象徵 Labubu 的藝術收藏價值已獲主流資本市場認可,也讓它從潮流消費品晉升爲文化資產的新型態。

Labubu 能讓中國變酷嗎?

《紐約時報》在 2025 年 6 月發表一篇報導〈Labubu 風靡全球,它能讓中國變酷嗎?〉。報導中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數據,即便在對中國觀感一向負面的美國,2025 年 3 月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比例也出現五年來首次下降,這種文化形象的轉化,與其說是中國政策的成功,不如說是美國自川普第二任期以來國際形象急遽下滑的結果。

Labubu 的出現或許剛好成爲這股趨勢中的一個文化載體──它並不談論政治,也不標榜民族主義。但 Labubu 真的能代表中國的軟實力嗎?

首先,Labubu 的全球擴張依賴於高度商業化的運營與媒體策略,核心價值更多建立在潮流符號與視覺語言,而非文化深度或價值觀輸出。與宮崎駿動畫、村上春樹小說或韓國影集所輸出的世界觀不同,Labubu 缺乏敘事宇宙、角色成長,甚至連人格特質都相對模糊──更像是千禧世代的數位吉祥物,一種輕盈、幽默、淺層的文化投影。

圖片來源/LABUBU、dreamstime

變酷,不僅是商品的可愛與設計的前衛,更涉及價值觀的輸出、語言的感染力與美學的持續影響力。日本的酷,不只是無印良品或吉卜力;韓國的酷,不只是 BTS 或 Netflix 劇集──而是一整套文化語境的建構,而這正是中國所欠缺的。

此外,Labubu 現象也暴露了另一層面:過度依賴名人背書與炒作機制。一旦明星熱潮退去、潮流遷移,Labubu 是否仍有足夠的文化黏着力?如果品牌未能持續挹注創作內容、構建角色故事,那麼這場風潮最終恐將化爲一地商業殘骸。

從「潮流」走向「文化」,可能嗎?

Labubu 的成功顯示了中國品牌在創意、設計、供應鏈整合與全球行銷方面的成熟,特別是它所展現的「去政治化」美學策略,讓中國製造擁有了新的國際語言。但是,當代文化輸出不只是產品出口,而是價值觀的參與與形象的建構。日本的酷文化來自對美學與創意的長期耕耘;韓國的 K-culture 背後則有強大的音樂、戲劇、舞蹈、遊戲與政府文化政策的整合支持。而中國目前的文化輸出,往往仍停留在符號層次,缺乏系統性與跨文化對話能力。

Labubu 是這個時代的現象級產品,它反映了全球年輕人在後疫情時代對怪萌文化、社羣歸屬與情緒投射的需求。但真正的文化影響力,不在於一時的爆紅,而在於是否能留下可持續的故事、價值與共鳴,否則它終究只是潮流中的一件收藏品,會在未來的歷史貨架上塵封。

圖片來源/LABUBU、dreamstime

※本文由《VERSE》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