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炸堰塞湖避水患?救人還是害命
從工作人員站立及後方處,可看出壩體土石量驚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提供)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午後,因強烈颱風樺加沙外圍氣流帶來豪雨造成溢流,引發下游光復市區遭泥流淹沒釀成巨災。各界出現不少質疑,爲何不提早炸掉堰塞湖土石放光湖水,就能避免這次洪災?話說得容易,卻不想想,此舉恐造成南花蓮瞬間成爲水鄉澤國,人員性命及財損,將遠遠超過這次水患。
馬太鞍堰塞湖有多大?從7月形成至今,土石堤高度約200公尺、湖面面積達140公頃,(大安森林公園僅25公頃),滿水位蓄水量可達9100萬立方公尺,(24日溢流量約6000萬噸)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若是選擇炸掉,或是現場潰堤,花蓮鳳林、萬榮、光復、瑞穗四處人口集中南部鄉鎮市區,恐頓時遭到淹沒。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也研擬壩頂降挖、炸開壩體等多種減壓方案,都因受限於堰塞湖地處偏遠、壩體土石松軟、周邊崩塌狀況,確定不可行,因此先載湖區周邊設置雨量計、濃度計、CCTV監視器,並連結水利署下游水位站及監視影像,掌握現場狀況並適時發佈警報。
堰塞湖壩體是天然崩塌物,結構鬆散、不具人工工程的穩固性。一旦降雨過量或水位超標,壩頂溢流就會侵蝕壩體,加速潰決。話說回來?既然大家都在討論爲何不炸掉壩體,提早打通河道?就以下幾個因素供大家討論。
1.堰塞湖位處偏遠,當地位處高山深谷,別說產業道路,連林道和小山徑都沒有,若不是當時崩塌處有大面積較平坦土石,專家及防災人員可以靠直升機載運進出,否則根本無法到達。
2.無法載運機具進入。在地形限制下,若要由直升機載運機具入山,也根本困難重重,國內最大型陸軍CH-47直升機也僅能載一輛12噸小挖土機,根本是杯水車薪,以現場土石體積,至少要「挖上多年」纔有機會清除。
3.直接開挖或是使用大量炸藥爆破(恐動用到不知多少數量炸藥),除了釀成壩體鬆動,承受度更小,萬一在工程尚未結束期間遇上豪大雨,水位上升後壓力擴大造成瞬間潰決,民衆根本毫無逃避時間,釀成災害遠大於數十倍。
如果朝野及社會大衆都仍慣用無腦式的思考,還在執意討論要不要炸掉馬太鞍堰塞湖壩體。後果就是,至少四個鄉鎮會在地圖上瞬間消失,數萬民衆生命財產秒遭吞噬,縱使如此都沒關係嗎?天佑花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