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天債市遇冷“債牛”行情要降溫?
每經記者:宋欽章 每經編輯:陳旭
盛夏的暑氣未消,股債市場卻提前降溫。
8月18日,股債市場進一步上演“冰火兩重天”——上證指數一路高歌,突破3700點,而各期限利率債集體“飄綠”。10年期國債活躍券到期收益率較上個交易日上漲約2.5BP(基點),進一步向1.80%逼近;30年期國債活躍券到期收益率也上破2.0%,較上個交易日上漲超4BP。
債券到期收益率上漲對應價格下跌,這表明相較於去年的債市行情,當前債市似乎受到市場的冷落。這不禁讓外界生出疑問:債市未來走勢如何?
債券資產性價比不足
由於股市和債市在資金流動、風險偏好等維度的天然對立關係,“股債蹺蹺板”一直是解釋債市波動的有效邏輯之一。
4月以來,A股開始出現牛市苗頭,一路從3000點躍升至如今的3700點。而回顧今年的債市,同樣在4月初進入新的行情,各期限國債的利率下行走勢由陡轉緩。
7月以來,“股債蹺蹺板”演繹更趨明顯,A股漲多跌少,甚至多次出現指數連日上漲情況,而同期各期限國債到期收益率轉向上揚,長期國債表現更加明顯。
股市表現固然是影響債市走勢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在業界看來,還有一個更顯著的原因導致了當前債市的“疲軟”——當前利率債的配置性價比,讓部分機構失去興趣。
“談不上被權益壓制,我們認爲是共同的一些因素影響了股債之間變化,原因有很多。核心原因是債券的票面利率較低,性價比不高。在年初利率快速下行之後,債券的性價比就已經不高了,只是資本利得預期還在。”中泰固收首席分析師呂品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東吳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李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債券下跌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股市大漲帶來的風險偏好、經濟預期的向好等。
“最重要的還是交易擁擠、配置盤缺失。去年,債市大牛透支了收益空間,特別是長債,導致收益根本無法覆蓋資金成本。一旦對資本利得失去信心,如此低利率的環境下,債券已然成爲該階段不受青睞的資產,使得市場對利空因素非常敏感。一旦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引發債券拋售,導致價格下跌,所以跟基本面沒有太大的關係,純交易行情。”李勇表示。
呂品在研報中分析指出,債券的問題,源於債券資產本身,債券無論從資產端還是負債端來說,都無法支持利率再下臺階。
在資產端,以傳統配債力量的保險機構角度來看,債券資產的性價比表現不足。基於保險對盈虧平衡的考慮,近年主要保險公司的打平收益率要求不斷提高,但投資端收益率表現承壓,從5家主要保險公司的淨投資收益率均值水平來看,從2017年的5.35%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3.6%。對應目前處於偏低利率水平的債券資產,保險資金需要從比較角度去尋找更能支撐投資收益的資產。基於此,即便是高股息權益資產相較債券而言,也能夠貢獻更高的投資收益。
與此同時,由於負債端沒有增量,配置盤持續缺位。以保險、銀行爲主的配置盤資金有限,保險資金主要轉向股票、長期股權投資等權益資產,債券的配置盤增量資金較去年沒有明顯增加。而銀行由於存款利率下調、居民存款遷移等原因,負債端流失嚴重,負債端也沒有增量。7月理財規模增長也較爲乏力,環比增量僅2600億元,遠低於以前的水平。
債市未來如何演繹?
對比2024年的債市行情,去年“債市長牛”觀點得到市場多數觀察人士認可,但從今年以來的債券走勢來看,“債市長牛”的確定性似乎偏弱。
李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債市的長期邏輯依然是基本面,短期博弈可能是多資產比較。目前債券收益率實在是太低了,中國經濟依然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時期,房地產市場的陣痛依然存在,地方化債問題艱鉅,無風險收益率中樞處於下行,債券長期的邏輯不變。”
呂品認爲,市場對於“債市長牛”的邏輯,確實在發生動搖,但不排除還有新的邏輯出現,而這需要後續來觀察。
8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7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1~7月,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23.9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5.12萬億元,7月新增社融1.16萬億元,7月人民幣貸款減少500億元,新增人民幣存款5000億元,住戶存款減少1.11萬億元。
有業內觀點認爲,短期來看,眼下受制於配置性價比等因素,債市似乎對基本面數據“脫敏”,而對利空因素更加敏感。
申萬宏源固收黃偉平團隊認爲,債市短期邏輯已切換,從“基本面+流動性”轉向“大類資產配置”。從大類資產比價視角來看,債券市場此前抱團交易的宏觀敘事發生切換,而權益資產、商品資產等標的交易主線漸趨明朗。
“儘管債券短期脫離基本面運行,但更多反映偏弱的市場情緒,由於基本面和貨幣條件尚未逆轉,中期仍是調整而非反轉。”華創固收周冠南團隊在研報中指出,短期來看,債市陰跌,需要關注是否再次引發贖回負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