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科創板上會超2年,協作機器人企業節卡股份終於迎考

隨着A股受理環節的開閘,不少在問詢環節等待許久的公司都迎來了新的進展。

8月8日,節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節卡股份”)的科創板上市申請即將迎來上交所上市委的審覈。

節卡股份的主要產品是協作機器人整機,其與越疆(2432.HK)、遨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並稱爲“協作機器人三傑”。

儘管越疆晚於節卡股份申報IPO,但整體進程較快,已於2024年12月登陸港股市場,成爲港股的首家“協作機器人”公司。

此番若節卡股份順利登陸科創板,亦有望成爲A股市場的“協作機器人第一股”。

節卡股份的業績已足具規模。

2024年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爲4億元、0.06億元,其中收入同比增長14.55%。

此番IPO,節卡股份要面臨的挑戰在於後續業績能否實現持續增長。

2025年上半年,節卡股份的機器人本機業務收入同比下滑了超1成,同期整機銷量僅完成了預估量的3成。

節卡股份正在發力更多低價型號,這能否帶來更多業績空間,仍有不確定性。

上會前砍“補流”

這一刻,節卡股份已經等了超過2年的時間。

自2023年5月向上交所遞交IPO申請後,節卡股份的IPO節奏並不快,期間經歷了2輪問詢和多次更新財務資料,始終未能迎來上會的關口。

即便如此,節卡股份始終堅守科創板申報。

彼時,越疆也曾在中金公司的保薦下啓動科創板IPO輔導,但最終選擇轉戰港交所,領先節卡股份一步登陸資本市場。

儘管節卡股份與越疆都主攻協作機器人,但兩者在應用場景上還是有較大區別。

所謂協作機器人,即具有可操作性機械臂的機器人,可以與人在同一工作空間內協同作業,區別於傳統工業機器人,具有安全、易用、靈活的特徵。

越疆的協作機器人主要應用於工業、教育行業,2024年分別創收2億元、1.47億元,佔比分別爲5成、4成左右。

相比之下,節卡股份主攻汽車及零部件、3C電子等各類工業場景,近三年超9成收入均源自於此。

節卡股份的協作機器人具體分成Zu、Pro、C等多個系列。

型號類型較爲豐富的Zu系列是主要收入來源,2022年至2024年分別創收1.57億元、1.6億元和2.07億元,佔比在5成-7成。

其中,2024年Zu系列收入同比增幅超25%。

Zu系列的價格變化不大,2024年單價爲5.86萬元,僅同比增長了2.4%,但同期銷售量有了較大的飛躍,同比增長了25%至3526臺。

“公司長期以來將汽車行業和3C電子行業作爲公司產品最重要的目標應用場景,在該領域進行了大量研發、技術及營銷投入,隨着下游行業應用場景鋪開、客戶對協作機器人認可度提升及公司產品質量的日趨提高,公司機器人整機銷量迅速提升。”節卡股份表示。

2024年,節卡股份的協作機器人整機銷量達到7462臺,同比增長了超5成。

機器人市場的高景氣度,甚至一度超過節卡股份的預期。

2024年6月,節卡股份給上交所的回覆稱預計全年的機器人整機銷量爲6812臺,約爲實際銷量的9成。

此番IPO,節卡股份計劃募資6.76億元投向“智能機器人生產”、“研發中心建設”兩大項目。

智能機器人生產項目的投資金額爲3.7億元,預計可形成年產4萬套機器人的產能。

信風注意到,如今節卡股份IPO募投計劃已是其“一調再調”的結果。

在2023年5月第一版招股書中,節卡股份原計劃募資7.5億元,不僅用於機器人擴產等,還計劃藉此補充流動資金。

機器人的擴產、補流項目涉及的募投資金金額爲4.2億元、0.24億元。

但截至2022年末,節卡股份的貨幣資金仍達到5.91億元。

如此境況下,上交所當時對於節卡股份“補流”項目的合理性提出了問詢。

節卡股份對此專門測算稱:2022年至2025年需補充2.56億元的營運資金以鞏固產品優勢,因此“補流”項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此後的第二版乃至第三版招股書中,節卡股份仍堅持未砍掉“補流”項目,但下調了機器人擴產項目的募投金額至3.7億元。

直至此次上會稿中,節卡股份終於還是砍掉了“補流”項目,整體募資額縮水了10%左右。

發力低價機型

節卡股份曾對2025年的銷量做出了樂觀估計,可達到1.03萬臺。

按照2024年5.02萬元/臺的單價粗略測算,則節卡股份的2025年整機收入有望達到5.17億元。

但從目前的銷量情況來看,這能否實現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2025年上半年,節卡股份的整機銷量爲3279臺,僅達到預估數的3成。

不僅如此,2025年上半年機器人整機業務的收入爲1.4億元,同比下滑了超1成。

即便如此,節卡股份仍預估2025年收入可達到5.3億元-5.65億元。

監管對這一業績估計的合理性提出了問詢。

“結合期後經營業績及財務指標變動情況,主要客戶變動及新客戶拓展等情況,說明發行人前瞻性分析是否謹慎。”上交所指出。

據節卡股份的解釋,目前在手訂單依舊充足。

截至今年6月末,節卡股份的在手訂單金額爲1.6億元,同比增長了超9成。

“結合公司2025年6月末在手訂單以及客戶意向,相較於全年敏感性區間,具有較高的實現可能性。”節卡股份指出。

這或許都給節卡股份業績帶來更多壓力。

或正因如此,節卡股份正在轉變銷售策略。

一直以來,作爲節卡股份的主力機型,Zu系列的負載能力範圍較爲廣泛,涵蓋了3kg、5kg、7kg、12kg、18kg、20kg和30kg合計7個等級,這也是其受到不少對精密度要求較高的工業客戶認可的一大原因,而Pro、C系列則均只有5個負載等級。

負載能力的等級範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適用範圍,但這需要平衡與機器人自重之間的關係。

“人類的身體構造比較靈活,正常人通過訓練的話是有可能舉起接近自身體重的東西,但是機器人的話一般只能舉起低於自重的產品。如果負載能力越大,有可能自重就會越大,在一些需要輕量化的場景中應用就會受限。”北京一家機器人企業人士解釋稱,“比較理想的狀態就是自重輕的同時,負載能力範圍廣,也就是自重負載比較小,這樣也能適用於更多場景。”

從負載的情況來看,節卡股份銷量最多的負載型號依次是5kg、12kg、7kg、3kg。

或正因如此,節卡股份着重發力僅涵蓋5kg、12kg兩個型號的A系列。

2025年上半年,A系列的銷量爲965臺,較2024年全年增長了近4成。

但負載能力範圍有限的情況下,A系列定價也相對較低,銷售單價爲3.58萬元,僅爲Zu系列單價的6成。

這種“以量補價”的方式能否給節卡股份帶來更多業績空間,需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