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時評:餓了麼美團京東被監管約談 意味着什麼
《科創板日報》7月19日訊(記者 徐賜豪),當下,即時零售補貼大戰,正將中國電商行業推至新節點。
今年初,劉強東與京東以補貼爲切入口,殺入外賣、即時零售市場,讓沉寂已久的外賣市場風雲再起。隨後,美團、阿里紛紛宣佈將百億級別的資金與資源投入到即時零售賽道。
但靠補貼堆砌出的繁榮註定是“海市蜃樓”。
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約談餓了麼、美團、京東三家平臺企業,要求相關平臺企業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嚴格落實主體責任,進一步規範促銷行爲,理性參與競爭,共同構建消費者、商家、外賣騎手和平臺企業等多方共贏的良好生態,促進餐飲服務行業規範健康持續發展。
平臺開始反思
7月以來,外賣平臺的高額補貼在短期內成效顯著:大量消費者被低價吸引,紛紛涌入平臺消費,促使訂單量急劇攀升;商家也看中平臺帶來的巨大流量,期望藉助補貼期間的銷量提升,擴大品牌影響力。
但靠補貼堆砌出的繁榮,直接後果是市場價格體系的扭曲;同時,商家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
河南焦作一螺螄粉加盟店老闆此前就向《科創板日報》向記者展示的一筆偏遠訂單顯示,參加活動後商家優惠金額達11.82元,減去各項支出、技術服務費和商家配送費,到手毛利僅0.49元。
外賣市場的規模和利潤空間有限。去年,外賣行業總計300億利潤。與此同時,外賣行業容納了更多的商戶和騎手等就業羣體,多方利益衝突下,使得外賣行業的質疑聲越來越多。
近日,高盛在一篇研報中分析稱,阿里巴巴、京東和美團在外賣/閃購領域的競爭強度已經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其估測僅6月份所在季度,三家企業的總投資就達到了250億元/30億美元。
實際上,受補貼大戰影響,雖然部分奶茶企業的股價表現較好,但近期阿里、京東、美團的股價卻一直疲軟。
外賣商業模式的脆弱性,也讓外賣平臺開始反思。
“‘最終耗光三家現金’的現象不會發生”。但美團核心本地商業板塊 CEO 王莆中在談及7月12日美團達到 1.5 億日單量高峰時直言,“再猛烈的商戰,如果不能推動行業進步,甚至違背商業邏輯,那這個戰場就沒有贏家。”
王莆中認爲,外賣模式確實存在利薄的特點,每一單的利潤額一塊多錢,這導致外賣網絡上的幾方利益——商戶、騎手、平臺、用戶,四方需要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點,大家才能互相滿意,因此,“這種商業模式不能用太理想化或者太簡單粗暴的方式”。
目前來看,阿里、美團、京東都在補貼大戰期間探索各自的即時零售新模式
從訂單結構來看,淘寶閃購重點在於用巨大的線上流量反哺線下服務業,希望用高頻外賣對於電商業務的驅動,已向全品類大幅拓展。
美團正式推出“浣熊食堂”,主要以線下投資建設的集中式外賣廚房爲基礎,希望以品質勝出。
京東外賣則把注意力放在了外賣供應鏈上,也主動探索企業端業務,在近期推出的一站式政企用餐解決方案。
監管部門出手
面對外賣及即時零售領域愈演愈烈的補貼大戰,市場監管總局及時出手,爲狂熱的補貼競賽按下暫停鍵。
7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約談餓了麼、美團、京東三家平臺企業,要求相關平臺企業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等法律法規,強調“規範促銷行爲、理性參與競爭”,並首次提出構建“消費者、商家、騎手與平臺多方共贏生態”的目標。
與此同時,北京電子商務協會發布《共建即時零售健康發展生態倡議書》,直指行業三大亂象:低價傾銷、算法霸權與責任轉嫁。倡議書明確要求企業杜絕“以排擠對手爲目的的低於成本銷售”,禁止通過“複雜算法隱藏真實成本”,並建立“常態化自查機制”保障消費者權益。
7月15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也向全體會員及相關企業發出《關於規範即時零售市場秩序 聯合抵制價格補貼“內卷式”競爭 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書》,提出規範低價補貼競爭行爲,抵制“內卷式”競爭,維護市場公平秩序。
外賣行業的百億補貼大戰,是各大平臺在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後的“存量博弈”。但歷史經驗表明,靠資本燒錢最終往往會一地雞毛——2015年網約車補貼大戰、2019年社區團購價格戰,均以行業洗牌與監管介入告終。
當百億補貼的煙火逐漸消散,中國即時零售行業正站在價值重估的臨界點。監管層的定調、企業的反思與市場的覺醒,共同指向一個共識:唯有摒棄野蠻生長模式,構建商家、騎手、消費者與平臺多方共贏的生態,才能避免“共輸”結局。
這場補貼大戰留下的,不應只是一地雞毛,而應是行業進一步完善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