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品政策白皮書出爐 首次提及「PM1」概念

《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首次納入「PM1」(超細懸浮微粒)概念,未來環境部研擬要訂定PM1相關標準。(林良齊攝)

環境部16日發佈《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盤點出62項未來具體工作,並以「健康永續」爲願景,也訂定2030年PM2.5年平均濃度達每立方公尺10微克以下、2035年更要達到8微克以下,更首次納入「PM1」(超細懸浮微粒)概念,未來環境部研擬要訂定PM1相關標準。

白皮書指出,推動以AI與感測科技建構全方位監控體系,涵蓋地面、空中與社區感測網絡,補足現行監測盲區並提升更小的細懸浮微粒(PM1)等微細污染掌握,並提及國際上趨勢爲逐步關注更小粒徑的PM1或是不同成分別對於健康影響性,但目前PM1監測與管制仍待發展,不同儀器之間的量測結果存在顯著偏差,需引進國際新的監測技術、儀器與監測人力的培養。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能暉表示,歐盟近期已關注PM1,並着手製訂標準,而PM1則與能見度及健康有關聯;國衛院研究員陳裕政則說,過去關心PM2.5會引發心血管疾病,但有研究提及PM1則會存在於腦中。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目前於歐盟及先進國家已準制要制定PM1標準,而PM1相較於PM2.5更小,未來環境部一定會跟隨國際腳步提出相關法規或監測。環境大氣環境司長黃偉鳴則說,環境部將先調查背景資料,待科學證據累積以後會訂定相關標準及後續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