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品白皮書納PM1 擬調移動空污費

熱門話題

環境部16日發佈《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盤點出62項未來具體工作,並以「健康永續」爲願意,也訂定2030年PM2.5年平均濃度達每立方公尺10微克以下、2035年更要達到8微克以下,並首次納入「PM1」(超細懸浮微粒)概念,至於外界關注核三除役,環境部長彭啓明則強調,核三除役後對空品影響微乎其微。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能暉表示,歐盟近期已關注PM1,並着手製訂標準,PM1與能見度及健康有關聯;國衛院研究員陳裕政則說,過去關心PM2.5會引發心血管疾病,但有研究提及PM1則會存在於腦中。

彭啓明表示,目前於歐盟及先進國家已準制要制定PM1標準,而PM1相較於PM2.5更小,未來環境部一定會跟隨國際腳步提出相關法規或監測。環境大氣環境司長黃偉鳴則說,環境部將先調查背景資料,待科學證據累積以後會訂定相關標準及後續管制。

近日各界關注校園兒少呼吸權,白皮書中提及,會評估校園周邊工業強化管制,針對污染嚴重區域,透過專案計劃推動污染削減技術,制定更嚴格的揚塵防制規範,也會推動校園畫設爲空氣品質維護區,並研析推動校園空氣品質維護區於特定時段禁止特定車輛進入,如果違法行爲影響學校空污,應從重處罰。

此外,現行我國如汽機車等移動污染源的空氣污染防制費爲「隨油徵收」,目前汽油爲每公升0.3元、柴油則爲每公升0.4元,但已近8年未調整,爲降低移動污染排放空污,環境部16日發佈《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中提及,將檢討移動污染源空污費費率,落實污染者付費精神。

環境部大氣司副司長郭孟芸說,如果調整空污費能夠因此促使民衆減少使用燃油汽車,改搭大衆運輸、電動車等,爲減少空污的方法之一,但因爲影響層面廣大,會納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等數據評估後再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