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梅花鹿暴增 衝擊生態害農損

墾丁國家公園覆育梅花鹿有成,30年來從223只成長到逾3600只,超過16倍,對森林生態環境、農作物、交通帶來負面影響。(墾管處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墾丁國家公園覆育梅花鹿有成,但根據墾管處委託臺灣野生動物學會最新調查,梅花鹿族羣從最早1994年野放223頭,到現在已逾3600頭,30年來成長超過16倍,直接影響森林生態、農損與人鹿車禍。

調查指出,在人、鹿交通事故方面,近5年以臺26線船帆石路段14次最多,若以公路等級和地域特性分類,事故發生以連接鄉村街道的四級路平原地區佔大多數。在農損方面,2018至2024年農損熱區從早期的港口溪下游,朝永靖、滿州至響林發展,根據農損通報地點的時間和空間變化,與梅花鹿數量增長的現象吻合。

調查建議,在交通問題防治上,以降低行車速限爲主要方法,如交通執法、減速線、楔型標線等,在一些事故熱點,搭配圍籬阻隔最有效率。圍籬以修繕既有的圍欄爲主,另外,亦可洽談其他單位空閒的圍欄設施,加裝4G監視設備與自動關門系統,並搭配麻醉槍進行梅花鹿的麻醉與保定。

農損方面,建議圍籬架設方式儘量以輕量化、可拆卸重複使用、無需重機具的架設方式爲優先,以分時、分次逐漸合成大範圍的圍籬。另外,建議可以先對目前相鄰有農損的農地,擇其一、二進行圍籬架設,並作爲示範區,而多次通報農地也應該優先了解與研議適當的處理方式。

墾管處表示,已透過定期系統化調查,瞭解野外族羣數量、密度、分佈範圍、棲地利用等基礎生態資訊,作爲經營管理的參考依據,並輔導社頂水蛙窟社區操作梅花鹿生態遊程,從生態導覽傳達保育的重要性。

墾管處並以食物和水誘引,或以捕捉方式將野外梅花鹿引回社頂覆育區內,以降低野外族羣對周邊環境的壓力,並透過捕捉裝置的測試,建立捕捉野外梅花鹿的操作依據,同時針對圈養族羣進行生育控制,在保育與損失之間取得平衡,並維護梅花鹿的覆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