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梅花鹿30年暴增16倍!覆育成功卻衝擊森林與交通
墾丁國家公園覆育梅花鹿有成,30年來從223只成長到逾3600只,超過16倍,對森林生態環境、農作物、交通帶來負面影響。(墾管處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墾丁國家公園覆育梅花鹿有成,但根據墾管處委託臺灣野生動物學會最新調查,梅花鹿族羣不斷成長,從最早1994年野放223頭梅花鹿,到現在墾丁國家公園與周邊地區梅花鹿族羣的總數已逾3600只,30年來成長16倍,對森林生態環境、農作物、交通都帶來負面影響,在人、鹿交通事故的分析中,近5年以臺26線船帆石路段的14次最多。
墾管處表示,數百年前臺灣梅花鹿曾廣泛分佈全臺平原及淺山地帶,在荷蘭據臺時期有年出口10餘萬張鹿皮的紀錄。近百年來,由於人類大量獵捕以及棲息地消失,梅花鹿野外族羣大量減少,最終臺灣梅花鹿在1969年從野外環境滅絕,只剩下民間飼養機構保有豢養族羣。
墾丁國家公園覆育梅花鹿有成,30年來從223只成長到逾3600只,超過16倍,對森林生態環境、農作物、交通帶來負面影響。(墾管處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墾丁國家公園覆育梅花鹿有成,30年來從223只成長到逾3600只,超過16倍,對森林生態環境、農作物、交通帶來負面影響。(墾管處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墾丁國家公園覆育梅花鹿有成,30年來從223只成長到超過3600只,成長16倍,對森林生態環境、農作物、交通帶來負面影響。墾管處在道路旁設置小心梅花鹿標誌,提醒駕駛人,隨時有梅花鹿從旁竄出。(羅琦文攝)
墾丁國家公園自1984年起進行梅花鹿覆育計劃,並1994年起在社頂、龍鑾潭、九棚、出火等地陸續野放了223頭梅花鹿。墾管處指出,由於梅花鹿在恆春半島野外環境無天敵,族羣數量逐年擴增,根據調查,野外梅花鹿數量已達到3600只,而梅花鹿族羣早在10幾年前,就已開始對國家公園內的自然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墾管處說,鹿羣啃食小苗,造成森林林木更新率不佳,森林逐漸退化,鹿羣踐踏森林地表,導致植物生長困難而形成光禿的裸露地表,雄鹿對樹木的磨角行爲,損傷樹木賴以輸送養分的韌皮部,嚴重時導致樹木死亡,若放任梅花鹿族羣持續增長,森林將變爲草原。
梅花鹿除了對恆春半島森林生態環境、農作物帶來負面影響,也對交通造成問題。調查指出,在人、鹿交通事故的分析中,近5年以臺26線船帆石路段的14次最多,若以公路等級和地域特性分類,事故發生以4級路平原地區佔大多數。
在農損方面,2018至2024年農損熱區從早期的港口溪下游,朝永靖、滿州至響林發展,梅花鹿農損通報地點的時間和空間變化,與梅花鹿相對丰度增長的現象吻合。隨着梅花鹿族羣數量成長與分佈範圍擴散,預期「孤立」農地的農損會成爲常見的通報型態。
調查指出,在梅花鹿的覆育與野放工作完成後,如何在保育與損失之間取得平衡,並維護梅花鹿的覆育成果,屬於經營管理的課題纔要開始。
墾管處表示,爲強化對野外梅花鹿族羣管控,將持續進行系統化調查,瞭解野外族羣量、族羣密度、分佈範圍、棲地利用等基礎生態資訊,作爲經營管理目標的參考依據。以食物和水誘引,或以捕捉方式將野外梅花鹿引回社頂覆育區內,並將救援民衆通報的受傷梅花鹿,送回社頂覆育區內。